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11640112010148797A/2022-00176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2-08-31
责任部门 灵武市教育体育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义务教育
所属“五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灵武市:校内校外齐发力 落实“双减”惠民生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一年来,灵武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深化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双减”工作部署,坚持校内校外双向发力,不断优化校内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管理、优化设计,切实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完善《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五项管理25条措施》等,建立局领导包片、干部包校、学校领导包年级、中层管理人员包班级的管理机制,畅通举报平台和电话。形成教育行政推动、教育督导督查、教研部门引领、学校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中小学结合实际制定了《作业布置管理办法》《作业管理制度》《校内作业审查公示制度》等,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坚持科学布置作业,将书面作业同探究式、实践类、阅读型作业相结合,推行弹性作业、分层作业。推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健全“三禁三控三加强”校内作业减负机制。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创新作业设计评选活动,征集作品422件,评选一等奖169件、二等奖253件。创新学生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一二年级采取无纸化考试。坚决杜绝教师通过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家长批改作业等现象。

健全机制、加强保障,着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制定《灵武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出台《灵武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费收费标准(试行)》《灵武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费使用管理办法》,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核定学校课后服务绩效工资增量,教师课后服务费已全部发放。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各学校“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课后服务费收支实施方案》,统筹课后服务内容和教师资源,开展课业辅导和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等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参加课后服务的2875名“四类学生”的课后服务费实行减免,所需经费由市财政予以核拨。

常态治理、全面压减,强力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完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利性转非营利性工作,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双减”前的65所压减到5所,压减率92.31%。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由“双减”前的103所减少到60所。一是制定《灵武市“双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工作制度》《灵武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教体、宣传、市场监管、民政、审批服务、公安、卫健、消防救援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常态化巡查监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二是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管理机制。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校外违规培训整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全市校外培训治理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工作方案》,建立教体局领导、责任督学、校长、教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督查的“四包”责任制。常态化、网格化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督查治理,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三是落实学科类校外培训政府指导价,完善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信息填报,有序推进培训机构课程上架、线上选课、线上交费、线上评价和预收费资金监管工作。开展校舍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开展培训机构教材、教辅、读物排查治理工作等。四是强化舆论宣传,提升育人合力。在灵武市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发布国家、自治区“双减”政策、《关于校外培训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引导家长及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理性参加校外培训,营造全社会关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监督校外培训行为的良好氛围。五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参与培训学生家长的监督作用。通过召开校外培训机构督查治理推进会,发放《致校外培训机构告知书》《致广大学生家长倡议书》《中小学教师承诺书》等,在全市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中广泛宣传校外培训督查治理政策,公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监督举报电话,发挥社会各界监督作用。六是加大暑期校外培训行为巡查力度。把7、8月定为校外违规培训集中整治攻坚月,市教体、市场监管、科技、文旅广、公安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联合巡查组,开展暑期隐形变异培训、无证培训等违规培训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每周至少日查2次、夜查2次,巡查校外培训机构78家,下发整改书24份,停业整顿2家。通过密集巡查,从严规范,形成有力警示震慑。

下一步,灵武市将加强工作保障,落实“双减”主体责任,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加大违规培训行为查处力度,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不断提升家校共育合力,切实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