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直属机构信息公开>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公开目录>政府文件>市政府发

索 引 号:11640112010148754W/2022-00303 效力状态:有效
发布机构: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2022-09-15
责任部门: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2-09-15
名 称: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图文解读: 一图读懂:《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

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市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灵武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教育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落实《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前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抓均衡,普通高中抓创新,职业教育抓特色,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快速、健康、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了教育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为教育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有关“十四五”规划的精神,持续深化教育体育改革,推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体育资源的需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教育力量,结合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取得成就

(一)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发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体育系统“红烛先锋”党建特色品牌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党建亮点”观摩、“四比三优两满意”、争创“党员先锋示范岗”、青蓝结对工程、千名教师访千家万户等活动,参与人次达10000余人次。先后承担全区教育系统党组织书记培训班观摩12次,市一中、职中、三中、五小被评为自治区教育系统五星级党组织,市回中被确定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党建示范点,市三中被确定为银川市党建示范点,市三中、五小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全区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观摩点,教育体育系统党组织创先争优、层递推进的格局逐步形成。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印发《灵武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教育体育系统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组织举办全系统廉政教育大会、“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教”专题讲座、参观廉政教育警示基地,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切实做到管人与管事相结合、抓业务与抓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成绩突出,“三图四案六表八制”防模式和经验做法被自治区教育厅、银川市推广,灵武市教育体育党工委被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各类教育持续统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将教师专业化程度列入重要考核指标,培训正副园长47名,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226人,占教师总数49.2%。公办幼儿园教职工277人,专任教师191人,占教师总数69%。建立完善管理、督导评估制度及保教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持续开展幼儿园分类定级验收、保教质量评估工作,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1所幼儿园被评为自治区示范园,5所幼儿园被评为银川市示范园,15所幼儿园被评为银川市一类园,占幼儿园总数的3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54%,提前实现国家、自治区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目标。深入实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项目,2016年以来争取区财政资金445万元,用于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先后投入资金2370万元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切实提升普惠水平。顺利完成7所民办幼儿园回收工作,截止“十三五”末,我市共有公办幼儿园27所、占全市幼儿园62.79%,民办幼儿园16所,占全市幼儿园37.21%,普惠性幼儿园共计41所,占全市幼儿园95.39%。公办园民办园分别招收4700名和4320名幼儿,公办园招生数占全市幼儿招生总数的53.16%。全市公办幼儿园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园比例、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自治区规定的“5080”目标,公办幼儿园办园数量及质量进一步提升。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工程,探索形成“互助共赢-交流联动-捆绑整合-均衡发展”的城乡办学新模式,落实“共享、共建、共赢”目标。成立了9个学校发展共同体,由每个城市学校和3-4个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开展跟岗实践、送教下乡、同课异构等活动,建立完善共同体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制度。深入实施“1235”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考成绩连年攀升。扎实推进创新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一校一特 一校多品”的校园文化发展理念,打造了34个校园文化发展基地,切实巩固素质教育发展成果。市委、出台《灵武市中小学教学教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等4个办法,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强化城乡教育差异系数监控,适时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不断完善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为振兴乡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2018年灵武市代表宁夏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复验。

3.高中教育优质发展。“普高”工作推动全市教育整体水平提升,顺利完成自治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验收。坚持多样化特色办学理念,开设共青团班、体育、艺术特长班等,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办学品质,升学率连年增长。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升学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创新教育内容,落实“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30.2%。充分利用“首都+首府”京银教育合作项目契机,和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市商业学校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三有课堂”构建、内涵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联网+”全方位发展步伐。灵武市教育体育局荣获2019年度教育厅“教育工作优秀奖”。

4.特殊教育稳步发展。配置和完善学校教育设备设施,为残疾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正常的教育,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接纳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入学工作,全市8至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9%。现有随班就读资源教室5个(市七小、市二中、市三小、市五中、回中),全部按要求投入使用。健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助学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排23所中小学对全市60名残疾少年儿童(含18名疑似失学少年儿童)进行送教,结合不同残疾少年儿童实际制定不同送教措施、内容和方法,切实落实“一生一案”工作要求。

(三)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升,教育发展内力有力增强。建立健全校长队伍管理评价体系,出台了《灵武市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试行)》和《灵武市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意见》。建立完善校长交流轮岗长效机制,加大了城乡和校际间的交流互补,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组织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48000人次,参加网络远程培训22700人次。落实“国培计划”西部项目示范县培训培育工作,采用远程培训和线下“跟进式”实践模式培训校长(园长)教师213人,学科骨干教师100。成立名师工作室23个,涉及13个学科。招录特岗教师211人,招录免费师范生34人,从外省、外市县引进优秀人才37人。逐年加大中级教师职称评聘职数,评聘高级教师431人,评聘中级教师559人。

(四)资金保障持续加大,教育体育设施优化完善。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全市校容校貌明显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设施设备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

专栏1  2016-2020年教育体育基础能力建设投入一览表

教育方面

年度

投资额(万元)

2016

1.郝家桥小学等9所学校操场项目

2.狼皮子梁学校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

3.第一中学多功能厅建设项目

4.条件装备投入3028万元

5085

2017

1.第一中学400米运动场改造项目

2.马家滩小学教师周转房项目,建筑面积350m2

3.韩渠小学15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项目

4.第六小学2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项目

5.职业教育中心迁建项目总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12.16万m2

6.东塔安置区幼儿园(五幼)项目,建筑面积4000m2

7.第三中学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1800m2

8.第四中学多功能厅项目,建筑1600m2

9.第五小学阶梯教室项目,建筑面积350m2

10.条件装备投入2496万元

11381

2018

1.第三小学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8220m2

2.职业教育中心迁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6000万元

3.第九小学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m2

4.条件装备606万元

74514

2019

1.崇兴镇中心村幼儿园项目,建筑面积2548m2

2.第十小学项目,建筑面积13655m2

3.第一中学普高及信息化设备

4.市二中部分教学楼宿舍楼粉刷维修项目

5.第五中学教学楼项目,建筑面积4000m2

6.第四小学多功能厅项目,建筑面积1600m2

7.白土岗等14所乡村学校幼儿园供热改造

10064

2020

1.第五中学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投资1200万元

2.第四小学多功能厅建设项目,投资750万元

3.第十小学教学设备采购项目,投资815万元

4.“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示范校项目,投资4400万元

5.第七幼儿园新建项目,投资2540万元

6.第八幼儿园新建项目,投资1500万元

7.第一中学篮球场等改造项目,投资428万元

8.第一中学宿舍楼改造维修项目,投资300万元

9.职教中心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投资1115万元

13048

合计


114092

体育方面

序号

建设内容

投资额(万元)

1

灵武市体育馆、游泳馆项目,建设地点灵武新区

24000

2

灵武市体育场项目,用地面积30000m2建筑面积13500m2,建设地点灵武新区

30000

3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0套健身路径建设地点各乡镇、机关、行政村、社区

350

4

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广场用地面积1500 m2一个标准篮球场、一套健身路径,建设地点马家滩镇、白土岗乡、梧桐树乡、临河镇

270

5

“灵武市市民休闲生态园”工程,3000米健身步道一个、笼式足球场一个、篮球场一个,建设地点枣博园

200

6

室内外乒乓球桌”项目,建设室内乒乓球桌20个、室外乒乓球桌20个,建设地点各乡镇、机关、行政村、社区

22

7

健身器材配备工程,建设地点各乡镇、街道办、社区

208

8

临河多功能运动场项目,建设多功能运动场

50

9

水木灵州绿化带篮球场项目,占地面积608m2

14.15

10

农场广场篮球场项目,占地面积608m2

14.15

11

镇河塔广场悬浮式地板篮球场项目,占地面积2446m2

32.72

12

高庙门前小广场悬浮式地板篮球场项目,占地面积3620m2

34.03

合计





55195.05

(五)依法治校工作持续推进,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坚持法律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做到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的“四落实”。成功创建9所灵武市级、7所银川市级、2所自治区级毒品预防示范学校,市回中被国家禁毒委授予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先进单位。联合执法部门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专项治理工作12次,关闭教学施环境不符合要求的民办幼儿园3所,查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并发放整改通知书共计60余所,有力维护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创建自治区级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示范学校8所,银川市级13所,灵武市级43所。

(六)学条件持续完善,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所有中小学建设了学校校园网,90%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100%的班级使用触控一体机或智慧黑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全市教师计算机师机比1:1,依托自治区项目建设在线互动课堂132间,实现了在线互动课堂全覆盖,建设AR、AI智能教室、STAEM创客等创新教室16间,为培训学生创新素养,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平台。依托灵武教育城域网,建成灵武平安校园监控系统及校园一键报警系统,系统与公安雪亮工程及灵武市智慧城市、银川市智慧城市对接,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监控及校园一键报警全覆盖。积极推进宁夏“教育云”的应用,教师全部开通了个人空间,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23间网络课程教研社区40个,网络教研活动覆盖全体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利用教育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形成了常态化应用教育云平台的环境。创建灵武一中、灵武四中、灵武四小、市第一幼儿园等信息化师范校、培育园4所,灵武二中、灵武四中、灵武三小、灵武四小、灵武五小等5所互联网+教育”标杆校,为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工作先行先试。

(七)政策落实持续强化,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全面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加强疑似失学少年儿童的动态监管,建立“一人一档”管理机制,实现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建立全市1480名在籍在册的建档立卡学生信息台账对本地户籍在外就读学生进行追踪核实,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持续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各学段国家助学金46542人次,发放资助金3211.86万元。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870人次、4025.38万元。地方政府资助移民地区就读高中及以学校学生1793人次,发放资金499.3万元。实现了本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认真落实《灵武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策保障兜底工作方案》(灵开发〔2019〕23号),对我市重点抓的249户未脱贫户、兜底户、边缘做到逐户逐人摸底排查,符合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兜底的120人资助资金发放到位。

(八)体育事业全面持续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1.群众体育赛事精彩纷呈。体育阵地遍布城乡,社团活动风生水起,场馆开放逐步实现,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得到普及,校园足球声名鹊起,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广大群众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体育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城市两次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中男子组西北赛区冠军2016、2017连续两年荣获宁夏全民健身季一等奖荣获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7年灵武市授予体育中心“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国民体质监测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2.9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9平方米。全市14个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完成灵武临河极限运动项目和灵武体育场项目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70个行政村。

2.竞技体育多元开展。竞技体育开展田径、举重、摔跤、射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跆拳道、羽毛球、游泳、武术12个项目。所有项目与自治区体育局设立的项目对接。每年参加银川市、自治区举办的青少年锦标赛暨U系列体育赛事。2019年参加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体育局和吴忠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组团体总分位列全区第四名。体教融合全区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2016年—2020年向宁夏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输送优秀体育人才68名,通过单招考入全国各大体院优秀体育后备人才45名。

3.全市足球运动事业快速发展。加强青少年足球梯队建设,组建了我市青少年从U9到U18的足球队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班级、学校足球队,形成浓厚的足球氛围体育中心组建我市青少年足球队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联赛机制创建、申报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开展足球夏令营活动承办国内足球赛事,实现以赛促训,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先后成功承办了亚太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中男子组西北区比赛、西北青少年足球冠军杯赛、宁夏青少年女子U14足球锦标赛等赛事,进一步提升灵武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建立小升初、初升高县域足球人才输送模式,使青少年足球拔尖人才练有出路、训有出口鼓励获得以上足球运动员资格的队员参加大学体育特长生招考。

、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得到显著发展,但制约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灵武教育的影响巨大,城乡教育面对的问题不同,差异较为显著。在过去物质短缺时代,学校的重点建设使得基础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理念上出现了不小差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

(二)教育结构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弱”“城市挤”“负担重”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等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还不够到位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三新”改革的学科结构性缺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短缺明显,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年龄结构不平衡,全市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4岁,50岁以上教师比例偏高。学段及学科结构不合理,学前教育师资配备不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结构不均衡,英语、音乐、体育、艺术、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高中骨干教师数量不足。

(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尚有差距。部分学校班额、校额超标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短缺,控辍保学困难较大,教师“互联网+教育”融合应用能力不足,骨干教师、体育艺术教师和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教育资源配备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五)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有待增强“五项管理”“课后服务”等政策落实还处在浅层次、低水平。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城乡一体化推进体系不够健全,学校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取得实效性、根本性进展上还有一定差距。在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直面问题、精准施策的措施不够有力。教育评价改革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科学导向,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六)体育发展方式亟需转变。体育社会化水平不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体育的多元价值有待深入挖掘。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管理人才依然缺乏。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宁夏教育现代化2035》纲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全市教育资源配置与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特殊教育规范发展,实用技能教学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补齐体育设施短板,推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夯实教育基础。

——坚持优质均衡发展原则。根据灵武市城镇化进程现状,科学配置教育和体育资源,优化城乡教育和体育设施布局结构,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坚持内涵发展原则。逐步将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快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创新教育体制机制,鼓励教育改革探索与创新试验,推进“五育并举”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贯穿教育全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为着眼点,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方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坚持依法治体原则。进一步强化法治理念,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把体育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切实保障公民体育权利。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教育方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完善校园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条件,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各项教育指标达到自治区中上水平。

体育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全面推动以足球引领的学校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水平提高,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表一灵武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序号

2020年

2025年

备注


1

全市学校数量

84

90

新增6



幼儿园

41

44

新增3



小学

33

35

新增2



九年一贯制

2

2

不变



初级中学

5

6

新增1



完全中学

1

1

不变



普通高中

1

1

不变



中等职业技术学院

1

1

不变


2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6.54

98

预期性


3

九年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

100

约束性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98.7

99

预期性


4

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全日制)

3722

4960

预期性



高中毛入学率(%

89

94

约束性



高考本科录取率(%)

65.85

72

预期性


5

继续教育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2

预期性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4

18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12

预期性


6

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15.14

15.89

预期性


7

体育






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

85%

92%

预期性



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

2.29

3.6

预期性


2.具体目标

1)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社会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到2023年通过国家对我市县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的验收。

2)教育治理呈现新格局。教育治理迈向现代化,党全面领导下的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法治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的保障更加有力有效,形成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治理新格局。

3)教研员队伍管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师德第一标准,提升育人专业素质,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教师(教研员)待遇。建立科学规范、分级指导的教研工作规范,教研队伍规模、结构、素质满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研员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造就一批骨干教研员、专家型教研员、教育家型教研员。

4)教育全面保障更加有力。教育法规体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依法、足额、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校园安全、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得到优先保障。教育队伍专业化、教育信息优势进一步增强,建设“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

5)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统筹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足球训练基地等场地设施,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占户籍人口的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

6)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构建体教深度融合的科学训练体系,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以足球、篮球、排球项目引领拓宽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力争在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六届运动会中青少年团体总分位列县市前五。加快构建体育产业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消费粘性,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缩小城乡和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基本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一)努力扩大学前普惠覆盖面。新建公办灵武市第十四、第十五和第十六幼儿园3所。改善现有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增加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民办园办学条件及教质量。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基本化解城区幼儿园“大园额”“大班额”问题。到“十四五”末,幼儿园由现在的41所提高44所(其中公办园31所、普惠性民办园12所、非普惠性民办园1所),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53.16%提高到6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3.18%提高到97.7%。

(二)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每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资金逐年增加。按照学前教育机构配置标准,加强幼师队伍建设,努力解决幼儿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建立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公办薄弱幼儿园交流制度。强化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组建学前教育管理团队、学前教育教研团队。到“十四五”末,学前教育生源稳步提升,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列达到83%,学前教育质量达到银川市中上水平。

(三)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和年检制度,实行幼儿园分类定级动态评估、普惠型认定和幼儿园办园规范性评估。实行幼儿园晋级升类奖励制度,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园、区级一类、二类、三类园。通过媒体宣传、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大讨论,从根本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坚决杜绝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到“十四五”末,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2所,一类幼儿26所,二类幼儿园9所,三类幼儿园7所。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公正

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间的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县域一体化和“名校+弱校”教育联合体办学模式,到2025年县域一体化“名校+”实现全覆盖。加大城乡校长、教师、管理人员交流力度,打造聚焦课堂、聚焦课改、聚焦教师专业成长”的“名师+”研修共同体,建成全市教师发展平台,发挥名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名师+”工程全覆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全市范围内教师校际间合理流动机制,完善教师流动管理办法,不断加大学校教师交流力度。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招生更加规范,建立城区中小学招生片区动态调整机制,全市中小学招生工作规范有序。2023年中小学全面完成自治区消除大班额规划目标,全市基础教育学籍管理严格落实一人一籍,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所有学生学籍注册正常,开展经常性学籍核查。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建设改革的意见》,积极健全“双培养”工作机制。注重培育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认真落实《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挖掘盘活乡村教师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深化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和师德诚信档案。采取国培计划、脱岗培训、置换培训、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实现教师培训多层次、多形式,全员培训、全员提升。

(三)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加强拓展性课程和兴趣特长类课程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学习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科研兴教战略,积极推进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艺术修养。加快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落实《大中专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

(四)完善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并开展经常性的摸底排查,发现一起,劝返一起,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动态清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健全工作体系,促进健康成长。全面落实移民子女入学政策,确保所有迁入我市的移民子女全部入学,提升移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移民子女进得来学得好。

(五)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大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进课堂、进教材。到“十四五”末,争创自治区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6所,银川市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12所,实现灵武市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全覆盖。

三、普高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根据自治区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强化特色、创新模式、多元发展、提高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一)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配套完善设施设备,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优质化进程。有效化解“大班额”,提升学位供给数量。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到“十四五”末,高中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

(二)促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积极推广和普及数字化教材。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校内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学校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选择、职业生涯的规划、升学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健全高中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考试招生等方面支持政策。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推进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

(三)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统筹谋划积极行动,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做好前期准备。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指南,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开展高中分层分类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学校课程设置为基础类、拓展类、研究创新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又要能满足高考要求,同时能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和学科能力。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人生等方面开展指导。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适当倾斜,指导学校完善分配机制。学校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智能研修,重点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走班教学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实现培训选学和成效评价智能化。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大校长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校长考核评价,完善优胜劣汰机制,督促其提高素质能力。

、中职教育创新发展,做强做特专业品牌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有效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展职业教育升学渠道,打通从中职到高职、应用本科的培养渠道,探索建立中职“3+2”学制模式。教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职业本科教育录取率逐年提高,力争将灵武市职业技术学校升格建设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争创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一)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对接自治区“九大产业”和银川市特色产业,立足灵武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推动专业设置、技能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建设5个银川市级以上骨干专业,建设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逐步形成校企优势互补、产教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改革招聘办法,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设岗用人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切实落实职业学校将40%编制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请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拨付标准拨付经费的政策。鼓励教职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并依法取得相应报酬。实施职业管理干部专业化培训工程,每年开展校长能力提升培训。实施“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20名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省份访学或培训。实施职业学校青年教师“青蓝计划”,培养高水平专业教学创新团队、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建立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园区工作对接机制。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纳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支持职业学校与重点骨干企业共建兼具教学、生产和研发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五、特殊教育提升发展,提供更多服务关爱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坚持特教与康复相结合,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有效开展。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大孤独症等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扶持力度,扩大残疾儿童招收规模。配置和完善学校教育设备设施,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完善随班就读管理机制,实行“一人一案”,规范送教上门服务并达到全覆盖,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正常的教育,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接纳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入学工作。“十四五”期间,完成申报4所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项目(市三中、市东塔、市九小、市十小),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二)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对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管理任务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上给予倾斜。积极为送教上门教师申请交通补助,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工资晋级等方面对特教教师给予倾斜支持。加大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力度,每年通过事业编教师、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补充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保障残疾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三)提升特殊教育综合水平。提升中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设施建设,确保学校设施设备条件全部达到残障儿童少年成长发展的标准。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

六、民办教育规范发展,落实相关政策法规

切实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创新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分类管理制度和差别化政策。

(一)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健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机制,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民办高中办学行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健全学校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加强学校收费监管,规范民办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

(二)增强民办教育发展活力。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办学体系、差别化扶持体系和长效性监管体系。引导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开展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鼓励民办学校探索开发特色课程,培育特色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做特做强。

(三)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坚持属地原则,健全工作机制,严管与规范相结合,扶优与治乱齐步走,在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素养提升需求提供高质量培训教育的同时,坚决治理学科类培训乱象,以全面落实双减规定和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规定为抓手,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社会合格人才

构建“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新教育实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养成良好习惯,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扎实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不断创新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育人网络,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纳入到育人体系中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把解决育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与遵循立德树人基本规律有机结合,推动“三全育人”落细落小落地。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尊重教育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形成循序渐进的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使育人主题一以贯之,教育内容纵向衔接,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有机统一。加强思政课教研,强化思政课课程落实、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模式和思政课评价研究,培养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工作做好。

(二)加强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动融入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培训培养急救教育教师,开发和拓展应急救护课程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开展预防艾滋病、远离烟草和毒品等健康教育,有效保护、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三)推动学生素质多元发展。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强化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增强美育熏陶,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继续实施艺术教育“3+1”工程,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加强劳动教育,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强化教育党建常态化,实施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在实践中增强教育系统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以“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年”为抓手,推动“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四个十为目标,深入实施“红烛先锋”品牌创建工程。聚力“党建+”体系建设,引领推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全覆盖,形成党管教育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格局。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全区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实施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培双带”培育工程和星级党支部评定活动,进行学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深化团教协作机制,加强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

(二)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教育系统学校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创建一批党建工作示范学校、样板支部,提升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工作质量。认真落实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加强和规范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推广运用“互联网+智慧党建”平台。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党员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问题整治。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市县(区)级教育团工委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党建带团建、队建和团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教育系统统一战线工作。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召开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抓好党员干部日常警示教育和监督管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惩违规违纪行为。进一步深化“清风校园”建设工作,开展学校“互查互学互促”活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若干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普法机制,营造教育改革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氛围。把依法治教作为校园普法的重要内容,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努力形成教育内部依法治理的共识。健全教育法规实施机制。科学推进法治建设,遵循《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意见、方案,推进学校治理法治化建设,促进各类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推进教育执法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依法促进各类教育规范发展,用好执法权。健全学校法治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制定完善学校章程,落实按章办学。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权责统一,依法办事。依法推进学校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家长学生的知情权。

、强化教育人才现代化,实施教师专业提质发展工程

(一)持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教师编制模式,建立“总量控制,统筹调配”的动态管理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临时急需和阶段性用编需求。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模式,建立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任、教师有序流动的用人机制,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逐步腾退非教育岗位编制,增加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一线教师编制数量。加大师招聘人数,充实教师队伍人数总量,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及时按编制补充教师

(二)持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全面提升。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2.0应用能力与学生心理辅导等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实施“1235”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开展“推进课堂变革、提升教学效率”等活动,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名师工程,逐步扩大“名师工作室”比例,推进薄弱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十四五”末,争取建成2个塞上名师工作室、8个凤城名师工作室、36个灵武名师工作室。不断优化骨干教师队伍,完善评价机制,形成特级教师、塞上名师、凤城名师、灵武名师、各级骨干教师引领的教师梯队。

(三)持续提高教研工作质量。进一步拓宽丰富教研工作内容,“研培一体”多途径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全过程融合,深入推进思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加强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学科教学研究。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研究,加强实践育人研究,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育人机制。提高“互联网+教研”水平,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推进创新素养教育拓宽灵武市创新素养教育“151”课程体系,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教师对创新素养形成深度认知,着力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方法,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加强学科教研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把握学科本质、梳理主干知识水平。

(四)持续深化校长队伍建设。继续深化校长聘用制管理改革,规范校长(园长)选拔程序,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的管理新机制。建立校长任(兼)课制度,校长首先是学科带头人,兼任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并经常参加相关学科教研及听评课活动。借助对外合作平台,选派中小学校长到银川、福建等区内外名校挂职锻炼,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推行灵武市校长大讲堂,打造名优校长交流平台,促进校长政治理论、管理治校能力双提升。

、强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工程

(一)实施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到“十四五”末,全市幼儿园增加至44所,新建灵武市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幼儿园3所公办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片区划分更加趋于合理,全市中小学增加至46所,新建第十一、第十二小学、第七中学,迁建灵武市第一中学

(二)实施校园品质提升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标准化要求,推进全市学校硬件设施达标提质工程,杜绝出现D级危房,全面启动校舍维修、教师周转用房建设、校园文化、风雨操场等工程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学校100%建立“医教”联合体,配备学校卫生健康指导员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培训、疾病防治、学生近视防控等学校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医教协同,按标准建设学校卫生室、保健室,配备卫生设施器材,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和常见病检测与干预,建立学生健康数据共享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后勤保障和食品安全管控能力,推进学校食堂“互联网+名厨亮灶”建设,完善学校食堂大宗商品采购制度,配齐食堂管理人员和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三)实施教育教学装备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教学仪器、装备配备水平,加快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教学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教学设备更换机制,有序推进全市各级学校课桌、教学计算机及实验设备等教学设备更换和跨学区调配。加快推进乡村学校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室(馆)、音体美设施等达标配置。围绕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场所,建设一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教室人工智能教学体验教室STAEM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VR、AI体验教室航模操作室等智慧教育教学体验设施。

(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全面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平安校园建设机制,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稳定责任,深入查找隐患,认真整改问题,着力提升校园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切实维护校园安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校车、实验室安全管理,多形式开展交通、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禁毒等安全教育。加强应急演练和师生自救能力培养。切实做好校园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上舆情的引导和应对,坚决抵制和有效防范各类错误思潮、违法活动和宗教向校园渗透。加快完善校园网络、物联终端、数字安防等校园治理网络环境,推进校园系统整合、应用对接、信息汇聚、设备互联和数据共享,构建大数据条件下“数”治校园。

专栏1 学校建设工程

新建幼儿园工程。新建灵武市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幼儿园。

新建中小学校工程。新建第十一、第十二小学、第七中学;规划建设一所初级中学、迁建灵武第一中学

教育提质增效改扩建工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4所学校改扩建、3所学校运动场改造、1所学校仪器设备采购。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节能改造和仪器设备采购。1所幼儿园改建、7所回收幼儿园设备采购。

、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一)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跨县域集团办学模式提升集团化办学规模和水平,构建“城市+农村、优质校+薄弱校”的模式。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创新,不断生成新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加速推进“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等多种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二)加大教师“走教”力度。实施“名师+”工程,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加大名校教师支持弱校支教力度。充分发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探索建立互派教师享受教师交流补助政策。把教师晋升、评优评先、名师奖励、调配流动政策更多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更多农村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安心教育教学。

(三)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按照“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群体受益”的原则,大力开展民间助教助学活动,全面保障新居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以及残疾少年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学习生活等问题。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提供关爱服务,深化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关爱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实行不同资助政策,致力体现“全纳教育、融合教育”,构建完备的教育结对帮扶机制。

、强化教育管理科学化,实施现代教育体制建设工程

(一)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购买配套服务”制度,满足学校餐饮、安防、住宿、保教等服务领域的需求。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提升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入园的教育资助标准。在乡镇(街道)设立教育专干,接受乡镇(街道)和市教育行政部门双重领导,履行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所辖区域内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行子女及困难儿童的关爱服务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监管等职责,协助学校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后服务等综合治理服务工作。

(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建立和推进以学校的质量、特色、服务、品牌为管理目标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做好党的建设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工作,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主体地位,学校自主安排教学进度、自主运用教学方式、自主组织研训活动、自主实施教学评价、自主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同时扩大学校人事工作、绩效工资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

(三)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工具,科学使用国家、自治区和银川市的评价标准,促进各类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创新制定富有灵武市特色的相关领域的评价标准,促进特色发展。改进评价方式,大力推动发展性评价,不论是针对政府、学校还是老师、学生,着眼于被评价者的发展,关注起点,促进自我认识,重视过程,形成自我激励,强调结果,追求自我成功,促进不同个体的增值性发展。

“互联网+教育”建设,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共享。按照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和灵武市建设工作要求,深入应用“宁夏教育云”平台。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和“三个课堂”应用工作,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利用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和城乡学校(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宁夏教育云”平台,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共享,推进城乡教学资源共享。利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专业能力发展培训、优秀教研交流互动、精品或示范课借鉴共享等“互联互通”。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创设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兴趣拓展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发展研修等活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变革、教育质量提升。

(二)强化网络学习空间培训。积极应用“宁夏教育云”平台发挥教学资源平台功能。组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鼓励校(园)长、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育改革、管理服务、经验交流、学习探讨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帮助支持社会家长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参与学校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实践、生活成长等方面的交流访问。广泛组织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评比大赛,促进网络空间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质量。支持“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多元互动,提供知识管理、资源共享、互动交流、自主学习、教师研修、教学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服务。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标杆校、示范校园建设项目。积极争取自治区、银川市支持,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普通教室、学科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图书馆(室)等基础设施环境的信息化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在百人以上学校建设智慧教室,推动乡村学校实现数字化教学全覆盖,促进精品课程、远程教学、交互式教学广泛应用。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构建灵武在线互动课堂的应用与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目标,扩大我市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通过教育云平台,使薄弱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同上一堂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专栏2  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应用

推进城区优质学校班级和偏远薄弱学校班级“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最大限度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实现教育城域网带宽达到12G,城区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带宽提升到万兆,农村及幼儿园带宽提升到2000M,全市100%的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提升创新教育环境,在城区学校建设STAEM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VR、AI体验教室、人工智能教室,实现城区中小学智能教室到达每校2间,提高全市中小学创新素养教育水平

提升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城区中小学每所学校智慧教室达到2间,农村100人以上学校达到1间,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强化家校共育制度化,推进家校社会协同育人建设工程

(一)发挥家庭育人作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长教育理念、成立灵武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健全幼儿园、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深入开展读书沙龙、家庭教育培训讲座、千名教师访千家万户、爱心志愿服务、家长开放日、家长大讲堂、亲子活动等系列特色活动。积极传播科学育人理念和方法,为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注入强大动力。积极通过灵武市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优质资源给家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全方位提升家长人素养

(二)健全社会育人机制。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育人机制的建立,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对接宣传、文化、科技、体育等部门和相关协会,精心组织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项目和活动,让他们享受更好的校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大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等资源对中小学生开放力度,让收藏在馆所里的科技知识、历史文物、文化遗产成为教育学生的生动课堂,让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三)完善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机制。紧扣“两抓一平台”工作主线,落实“一十百千万”家庭教育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履行职能,推动家校共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增强家委会活力和组织活动能力。全面落实家庭教育工作激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1+3”家长家庭教育评价制度,用对用好评价手册。加强对家长及社会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品德塑造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和积极作用,立更加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

专栏3  协同育人建设工程

每年建设3“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示范学校,5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开设10堂创新素养教育精品示范课。

加强市级培训和研讨活动,每年举办两期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互动,每期培训100人。

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确定至少1名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家长会,举办1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开展家访。推动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设,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每年争创1市级以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校(园)。

、强化体育事业全民化,实施体育强市工程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到“十四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平方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年在15次以上。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

(二)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示范作用,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到“十四五”末,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占全市户籍人口数3‰。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普及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三)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全面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开齐开好体育课、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建立学校运动代表、贯彻落实体育考试政策等方式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结合“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落实自治区“521”模式,发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统一赛事组织管理,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搭建稳定赛事平台,教育体育局选拔组队,完成全国、全区、银川市学生(青年)运动会备战参赛任务。定期举办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等单项学生运动会。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配齐学校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设立学校教练员岗位。丰富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四)提高足球课程普及程度,实现在校学生百分百参与。深入实施足球“1122”计划和足球“清仓”行动,建立市级校园足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教育、体育、足协、企业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园足球发展共同体。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体育社团、家长力量发展体育,推动相关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建立校内校外一体教学培养体系。通过联合家长、社团组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足球课余体育训练,为有足球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支持足球协会、足球俱乐部对口合作包抓足球特色学校。面向足球特长学生,全力打造高水平集训基地。持续开展国内交流合作,实现足球人才发展多线并轨。引入精品赛事,启动新联赛机制,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模式,实现青少年足球“多维立体”发展。

(五)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适应灵武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完善“初、中、高训练一条龙”和“科、教、训一体化”的训练管理体制,项目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训练备战体系更加完善,发展更具活力,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做好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备战参赛工作,精准选拔参赛人员,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基础项目。加强训练条件保障建设,利用现有和新建、改建的体育场馆资源,满足竞技体育训练的各项功能需求为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条件保障。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加强运动文化教育,多途径、全方位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深化体校改革,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拓展业余体校功能,保障体校教师待遇。全面加强反兴奋剂、安全、综合服务保障等工作

(六)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扩大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消费黏性,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加强与各类体育组织、协会的合作,积极引进和申办高等级重大体育赛事。丰富群众身边赛事活动,倡导举办各类运动项目的校际联赛、俱乐部联赛、青少年赛事,全面构建业余联赛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展竞赛表演业,实现办事主体多元化、运营资本化。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汽车自驾营地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进体教融合、体医养融合和体旅融合。推动体育彩票健康发展,狠抓风险防控,深化责任彩票建设,推动结构性增长,实现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积极传播体彩正向价值观。拓展优化销售渠道,实现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及客群结构改善,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管理和宣传,助力体育发展。

(七)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健康城市目标。完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持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统筹规划与稳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区10分钟乡镇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严格落实城市居住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健身适当的健身活动场所。合理做好城乡空间二次利用、复合利用。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监管,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做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及运营。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着力推进乡村的健身步道等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以健身休闲、文化旅游、商业服务为一体的各类体育主题综合体,方便广大群众健身运动,使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努力实现健康城市创建目标。

专栏4  健身场地设施及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工程

所有乡镇行政村新建小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m2以上,实现城区10分钟乡镇15分钟健身圈。

体育设施建设工程

1.提升世界枣树博览园健身运动能力。对现有健身场所器械进行维护更换,新增各类健身器械60、游乐设施60,丰富城乡居民健身需求。

2.新建灵武市全民健身中心。设置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更衣室、健身房、举重室、摔跤室、值班兼设备室等

3.新建灵武市足球训练基地。食宿、训练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能够承接全区、全国足球赛事。

4.逐年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

切实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教育工作领导作用,形成思想统一、部门联动,分工负责、担当履职的管理机制。教育体育局要加强对全市教育体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具体管理。发改、住建、自然资源部门要把学校及体育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教育体育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市编办要根据学校布点调整及生源变化,及时调整学校布局及教师编制。人社部门要根据编制变化做好岗位设置,协调做好教师招聘、职称评审、聘任等工作。公安、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消除安全隐患,优化育人环境。其他相关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形成发展合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要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努力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教育附加费和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增强教育经费统筹能力,加大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切实将国家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到位。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实行“专款专用”,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强化项目资金管理,确保教育经费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强化监督指导,完善落实机制

深入落实《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责任督学队伍建设,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不断完善督导机制,创新督导方式,优化督导程序,强化督导结果,努力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实施基础教育各类机构的综合督导评估,继续实施督学制,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推进政府教育工作政情政务公开,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政策

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教育、体育方针政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公众对教体工作的认识,强化“教育发展,全民有责”的观念,树立“体育生活化,健身经常化”的理念,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灵武市教育体育事业,共同推动教育体育事业科学发展。

名词解释

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5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总数占3-5岁适龄幼儿数的比率。

2.“5080”目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普惠性幼儿占比达到80%。

3.九年义务教育巩国率:该指标反映灵武适龄儿童完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与水平的具体体现。具体值为评价年份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人数占该届学生一年级人数的比率。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该指标主要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具体值为评价年份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占15-17岁适龄人口的比率。

5.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指所有16-59岁劳动力人口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备种非学历培训)的年照总和的平均数,该指标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

7.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具体值为当年新增劳动力总受教育年限除以新增劳动力人数所得值

8.健康中国:健康中国是2017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