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灵武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灵武市政务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12-11-15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20121112日在灵武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双争”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考验和挑战,创新苦干,激情跨越,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本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谱写了灵武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抓增长、扩总量,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5.7亿元预计提高到260亿元,是2007年的4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比)由3.1亿元预计提高到16.8亿元,是2007年的5.4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4.5亿元,年均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0078元、4426元提高到19626元和8600元,分别增长9548元和4174元。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城市百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城市百强和中国十大特色魅力之都,跨入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科学发展百强)、列第99位,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抓特色、增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提速壮大。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由123亿元、45.2亿元预计提高到560亿元和20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4.6倍和4.5倍。羊绒园区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羊绒城、嘉源国家级羊绒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中银多组份特种纤维纺纱、荣昌1000吨羊绒分梳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灵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羊绒集散地、精品羊绒分梳基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预计2012年实现产值95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成功创建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引进中再生、亿能、宝利达等企业33家,初步构建了以有色金属深加工、报废汽车拆解、二手车交易、电子废弃物处理、电器设备制造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预计2012年实现产值30.1亿元。新能源产业建设规模居全区第一,总装机容量达884兆瓦,实现并网发电349兆瓦。全力服务宁东基地建设,完成大环境绿化、基地路网、排污集污等工程,规划建设了宝塔、宝丰工业园,累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8.1万亩,为宁东基地快速持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农业在强基固本中提质增效。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三排连通”、黄河堤防排水总干沟、东干渠调蓄水库等重点工程,改造中低产田8.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支斗农渠砌护率达75%,粮食连续9年丰收增产。灵武长枣种植总面积达14万亩,枣醋、枣酒等深加工产品投产上市,灵武长枣品牌价值达2.18亿元。累计建成千只养羊园区148个,发展养羊专业村8个、适度规模养殖户9700户,羊只饲养量达422万只,成为全区养羊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8%。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建成农业示范基地26个,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7家。服务业在扩规增量中提档升级。以国际空港物流中心、陆港物流中心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框架初步形成,以水洞沟、长流水、白芨滩防沙治沙示范基地为标志的旅游品牌享誉区内外,以新百大型超市、农超对接、货运配送、便民直销为载体的商贸流通日趋活跃。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0.6亿元提高到29亿元,是2007年的2.7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亿元提高到10.7亿元,是2007年的2.1倍。

——抓建管、提品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突出“唐韵、绒都、枣乡”城市特色,大力实施“城市西扩,融入沿黄城市带”战略,修编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51%。高标准建成滨河大道、世界枣博园、灵州兴唐苑、世界水车博览园等精品工程,黄河金岸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和沿黄城市带一大亮点。新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国防教育中心、四中、五小建成投用,综合体育馆、公检法司业务大楼、英才外国语实验学校加紧建设。实施枣园湖畔等20多个片区120万平方米旧城拆迁改造,建成灵州华府、花畔里等住房34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25平方米提高到33平方米。新建鼓楼广场、塔前广场、火车站广场和新汽车站,完成6万平方米“唐韵”特色街区改造,新修改造西昌路北延伸段等城市主干道路70公里,建设了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停车场和城市公交港湾;实施亮化绿化、集中供热、排污改造等工程,新增城市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绿地1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由8平方米提高到19平方米,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累计整治旧庄点164个,建成新农村示范点42个、“塞上农民新居”6个,新修改造乡村公路384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48户、卫生改厕1.2万座;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创建自治区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2个,在全区率先实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公交公路村村通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黄河东岸防风阻沙、雁知山、东任路、下白路等绿化工程,累计完成生态治理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8%提高到15.2%,草原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75%,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防沙治沙示范县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高标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建成安置房1440套,配套完成水电路、卫生厕所、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设施,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农家店、农贸市场、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投入使用,搬迁安置移民952户4091人;建设标准化羊舍1544栋,建成羊绒制品加工厂和生产技能实训基地,组织群众种植枣豆间作、脱毒马铃薯近4000亩,实现务工就业1961人,生态移民工作荣获全区一等奖。

——抓民生、促和谐,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五年间财政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投入累计超过30亿元,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教育更加均衡,深入实施办人民满意教育“八项”行动,在全区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接送和农村小学生午餐补助;完成一小、市幼等4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6.8%、居全区之首,义务教育跨入全国均衡发展先进行列,高考升学率由2007年的44%提高到81%,成功创建自治区教育强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完成中医院扩建和妇幼保健所迁建,市乡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基本完成,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在全区率先为50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体检。加强计生优质服务和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星级乡镇创建率达71%,成功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就业更加充分,设立全民创业贷款基金2060万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9033万元,建成全民创业园,培育创业基地16个、中小企业2138家,新增城市就业岗位2.6万个,创业带动就业3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544人,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7万人次,成功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在全区率先为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且无固定收入的城乡居民发放生活补贴,城镇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人均月标准由975元提高到1812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均月标准由55元提高到95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7%,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实际补偿水平均居全区各县市(区)前列,在全区率先实现社会救助城乡统筹一体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5800套,在全区率先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建成民族综合福利院、中心敬老院等居家养老服务站19个,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实现集中供养,1.6万名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以基本养老、医疗、大病救助、低保、居住、救灾救济于一体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文化更加繁荣,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5个、文化活动室39个,新增群众文化广场10个,组建各类文艺团队28支,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马氏口弦”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马鞍山甘露寺佛教音乐”等3个“非遗”项目列入自治区名录。科技更加进步,制定山羊绒、灵武长枣等地方标准8项,攻克罗布麻植物纤维提取等技术32项,发明专利6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1%,成功创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社会更加和谐,深入开展“五送两带一包”干部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区率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四级调解网络,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探索了乡镇综治中心、治安联防中队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经验、新模式,被列为全区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市)。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明显提升。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部门、乡镇机构改革和乡镇政府、村(居)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76个行政村全面推行 “五牙子章”民主理财制度,率先在全区完成村级债务化解。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成功创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兴唐”、“绒典”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昊王”、“ 菲洛索菲”等21件商标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著名商标,成为全区商标大县。坚持以项目大建设、快建设推动经济大发展、快发展,五年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9.3亿元,保障性住房、中北部土地整理、校舍安全、国道211连接线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用;先后引进国电龙源、北京京能、山东昂立、浙江简雅等知名企业落户灵武,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1个,实际到位资金215亿元。高水平举办了建县2200年、羊绒节、长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灵武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防动员、质量监督、市场监管、气象预报工作不断加强,金融税务、电力通讯、邮政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等行业支持地方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工青妇及工商联、外事、档案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抓服务、提效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进一步提高。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287件,政协委员提案369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加强预决算审计监管,累计审计政府投资项目568个,核减资金3.4亿元。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性文件145件,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5项,减少行政许可事项64项;建立政务服务“四级网络”,21个部门166个审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活动,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政务督查、政务公开及追责问责力度,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9件62人,行政问责86人。建立完善部门履职公开承诺制度,强化政风行风建设,累计办理群众来信来电2万多件,办结率达98%以上,民生热线、市长信箱成为全区亮点。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振奋人心,五年的成就丰硕厚重。这五年,是灵武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灵武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的五年。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离不开人大、政协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全市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拼搏和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各族干部群众,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灵武发展的各位老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充满艰辛,五年的生动实践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我们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冲破传统束缚,打破旧有常规,用新理念谋划发展,用新思路推动工作,用新方法破解难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发展活力,释放了跨越潜力。必须始终坚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勇争先的胆识、干事创业的豪情,在形势变化中捕捉机遇,在政策调整中争抢先机,赢得了主动,发挥了优势,为跨越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恪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不折腾、改善民生不懈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汇集了民智,凝聚了民力,赢得了民心。必须始终坚持精诚团结、真抓实干。我们以不畏艰难、争创一流的实干精神,谋事、想事、干事,全市上下风清气正、民心思进,为建设和谐富裕新灵武、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城乡统筹发展依然不够平衡;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步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与跨越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灵武跨越奋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砥砺奋进,乘势而上,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

根据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和银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12336”总体思路和 “十二五”强市富民目标,抢抓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加强文化建设,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奋力打造和谐富裕新灵武,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同比年均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力争“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坚持转型发展,奋战五年,建设实力灵武。做大做强“三大”战略主导产业,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483亿元,现价年均增长19%。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区扩规工程,培育产值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把银川高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创新高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再生资源二期工程,壮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电子废弃物回收及废污油加工综合利用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50亿元,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报废汽车拆解基地、电子废弃物回收基地和废旧金属再生加工基地。加快发展煤电化接续产业,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灵武低碳生态产业经济区,打造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新型管材配件、压力容器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金属镁及镁型材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做特做优“三大”特色农业,加快建设以有机大米为代表的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以灵武长枣为代表的国家优质果品基地、以山草羊为代表的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培育,建成粮食加工交易园区、长枣物流中心和牛羊肉加工交易中心,培育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以上,力争粮食加工量、长枣总产量、羊只饲养量分别提高到60万吨、5600万公斤和550万只。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激励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做活做精现代服务业,抢抓滨河新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科学修编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大企业、大项目,力争将临港经济区建设成为规划引领、产业牵动、城市功能支撑的战略开放高地。建成空港物流中心、陆港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汽车物流中心、皮毛绒交易中心,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体系,把灵武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特色街区,打造购物、餐饮、娱乐消费精品商圈。深挖农耕文化、大漠文化、唐风古韵,加快发展以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水洞沟遗址、兴唐苑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白芨滩防沙治沙示范基地、长流水为主的生态观光游,以新能源利用、工业园区为主的新型工业游,以黄河书院、世界水车博览园为主的黄河风情游,打响神韵灵州、活力灵武旅游品牌。

——坚持统筹发展,奋战五年,建设魅力灵武。加速实施“城市西扩,融入滨河新区、沿黄城市带”战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2万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57%。完成新区 “一院三馆一中心”等一批新地标建设,推进城区水系、景观综合改造提升,把新区建成新型城市主体功能区和宜居宜业现代服务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完成旧城零散片区拆迁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垃圾处理、防洪排涝、民防应急等设施配套,建设植物园、游乐园、水韵花园和新区广场。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城管体系。着力打造“枢纽灵武”,抓好机场三期、银西高铁灵武过境段、灵武黄河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建设滨河新区东部快速通道,实施下白路等干线公路改造,构建“六纵六横”路网体系。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生态移民攻坚任务。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立足“一镇一规划,一镇一特色”,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庄和小城镇集中,打造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环境优美、风格迥异的农民新村,实现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颜”,把灵武建成实力强、功能优、环境美的沿黄城市带卫星城。

——坚持开放发展,奋战五年,建设活力灵武。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规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运营。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一元化户籍管理,引导农民变市民。把工业园区作为扩大开放的主阵地,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两块“金字”招牌,按照“产城一体化”的原则,推动银川高新区、再生资源示范区扩容提质、转型升级。紧抓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的机遇,用足用活财税、金融、土地、投资及产业承接等优惠政策,招大引强、招才引智,重点引进国际化企业、集聚国际化人才,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力争五年引进资金400亿元以上。

——坚持和谐发展,奋战五年,建设幸福灵武。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力争每个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都能够实现创业就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促进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规范化、义务教育标准化、职业教育优质化,力争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银川市先进水平,争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和全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先进市。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力争每个村居社区拥有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室,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公共安全服务保障,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坚持可持续发展,奋战五年,建设生态灵武。加大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林建设,力争草原植被恢复率、森林覆盖率达80%和18%。加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公共绿地保护,加快河道整治、滩涂湿地恢复和城乡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实施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黄河湿地公园,打造沿黄生态景观带。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能耗监管,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自治区核定指标内。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抓好重点区域、企业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和85%,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13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各位代表,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推进“建设和谐富裕新灵武、率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一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同比增长16.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9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银川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集中精力实施“六大”工程,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实施兴工强市工程,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编制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羊绒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确保羊绒电子交易市场、羊绒及其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品牌展销中心投入运行。实施高新区扩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轻纺工业城,建成园区污水处理厂,力促金特尔300吨纺纱、50万件羊绒衫、盛龙800吨无毛绒分梳等项目投产达效,培育高新技术示范企业1家,新增销售网点50家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健全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全民创业园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使入园项目快投产、早达效。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编制再生资源示范区二期建设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建成信息中心,加快完善西北废旧物资购销回收网络体系。力争引进北京澍和有色金属废渣综合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昌昊80万吨环保颗粒等项目入园,力促东义开特利镁业10万吨硅铁和5万吨金属镁项目开工建设,合鑫6万吨再生铝、宝利达30万吨废污油二期、瑞银10万吨再生铜、众源2万吨铝合金型材等项目投产达效,实现产值35亿元加快发展煤电化接续产业。依托宁东基地,大力发展煤化工、光伏风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促华电宁东风电、33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顺利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昂立40兆瓦光伏发电、大唐昂立49.5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力争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2亿元,现价同比增长18%。

(二)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做特做优“三大基地”。快以有机大米为代表的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完成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清淤扩整干沟109公里,砌护支斗农渠400公里,改造整理土地2.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36万亩,实施粮食创高产12万亩,建设优质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3万亩、有机稻5万亩。推进龙头企业升级工程,支持粮食深加工企业开展“优质大米产业化技术与应用”研究,开工建设粮油加工及碎米制糖项目,力争粮食加工业实现产值11.5亿元。加快以灵武长枣为代表的国家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新植灵武长枣5000亩以上,实施提质增效标准化管理1万亩;加强长枣品质保护,加大储藏保鲜、深加工技术攻关,扶持培育长枣销售加工龙头企业2家,新增外销网点100个,争取灵武长枣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举办第六届长枣文化节。加快以山草羊为代表的国家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培育规范化优质羔羊高效舍饲育肥示范场30个、基础母羊良种繁育场20个,创建自治区标准化肉羊示范场8个,羊只饲养量达到450万只;加快引进羊肉深加工企业,力促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洋肉食品生产加工项目落地。大力推进奶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牛饲养量达到7万头(奶牛存栏2.4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26万头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以供港蔬菜为主的外向型瓜菜示范基地规模,瓜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加快发展适水产业,规划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全面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技人员”模式,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大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力度,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力争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现价同比增长8%。

(三)实施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加速融入沿黄城市带编制灵武沿黄发展规划,启动建设灵武黄河大桥、滨河新区东部快速通道,确保南二环东西延伸段竣工通车;规划建设亘元黄河金岸梧桐湖文化旅游开发和世界水车博览园二期工程,加快实施建源阳光逸境、滨河水岸度假村一期工程,完成黄河书院布展,建成机场滨河后勤服务基地。建设新区财税服务中心,完成综合体育馆主体工程,建成公检法司业务大楼。加快旧城危旧房拆迁改造,推进林业棚户区、盛世灵州、上元名城等续建工程,新建保障性住房700套,建成龙辰华庭四期等商住房和东塔拆迁安置房一期工程,城市新开工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新修改造湖滨巷东段、富兴路等城区道路9条6.7公里,实施西平街、健康路等街区“唐韵”特色改造,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老旧小区分户供暖、排污改造,规范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实施东沟城区段砌护、绿化、亮化、美化,打造亲水城市景观;抓好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补绿植绿,加快绿化示范小区建设,提升绿地覆盖率和绿化档次,新增城市绿地20万平方米。制定《灵武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共事务、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共建共管体系,规范公交车、出租车运营监管,加强公园、广场、市场、商业街等公共场所管理,强化停车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设施维护,全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加快崇兴、郝家桥小城镇建设,争取将临河小城镇与滨河新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科学编制中心村、示范村规划,加快完善农村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新修改造乡村道路85公里,建设“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1个,集中连片整治旧庄点10个、改造农村危房386户、卫生改厕3000座,推广农村清洁能源1300户,争创国家级生态乡镇、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各1个。实施生态移民二期工程,建设移民安置房500套,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任务;统筹新农村建设、产业培育、科技示范、就业服务和社会管理,引导和扶持移民群众发展马铃薯、养羊等特色产业,力争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新区幼儿园,改扩建职教中心和回民中学,建成英才外国语实验学校和第六小学;深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改革试点,规范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争创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

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医风医德建设,提升医疗行业服务水平;为移民群众、在职在岗干部职工和50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体检;启动建设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完成农村急救中心扩建,抓好2个乡镇卫生院、72个村居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强重大突发卫生事件预防控制,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强化计划生育执法管理和综合治理,创建全国依法行政示范乡镇1个。

加大就业服务和援助,规范劳动力市场监管,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创业带动就业3000人,新增城镇就业58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次。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制定《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的实施意见》和宁东产业工人居住优惠政策,优化产业工人居住环境和农民进城就业服务环境。实施“33468”科技创新工程,新建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化基地2个,培育产值过亿元的法人科技特派员创业企业2家。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加快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型领军人才。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类社会保险衔接和转移接续机制,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适时提高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和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0%和98%以上。新建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加快建设民族综合福利院,力争城市“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机制,大力实施残疾人救助、产业扶贫工程,加大城乡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力度。

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启动建设治沙成果展览馆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进一步抓好森林资源抚育管护,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万亩。加大沿黄滩涂湿地保护恢复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消费。加强环境预警监测和环保执法监管,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领导干部信访责任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追究制,完善“5+1”信访工作机制,形成信访与“三调联动”无缝对接,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开展城乡社区为民办事全程代办工作。健全流动人口服务保障机制,推行“一卡通”制度;加强“三留守”人员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巩固扩大平安灵武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健全依法行政机制,规范司法行政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五送两带一包”干部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和“讲文明、守规矩、铸和谐”民风民俗教育活动,抓好农村民风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乡镇和“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争创自治区文明城市;健全宗教事务民主管理“六项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各族人民是一家”主题教育,巩固民族团结共进的大好局面。加强和完善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综合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扎实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三大”行动,加强校园安全和消防安全,抓好煤矿和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冶金等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社会和谐稳定。

(五)实施项目攻坚工程,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紧扣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和特色园区,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自治区计划盘子,力争落实项目资金10亿元以上。主动服务“两区”建设,规划建设“两区”配套服务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两区”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瞄准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大型民营企业,大力开展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和小分队招商,力争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坚持“项目优先理念”,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和建成投产达效率,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10亿元。

(六)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加快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编制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机场滨河服务基地二期和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协调服务工作;完善空港物流中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力争宁夏回族自治区货运航空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航空食品配送等项目落户园区,争取启动建设中阿国际电器加工物流基地及电器商贸城,力促昊蒙牛羊肉蔬菜贸易、北方商品电子交易所等项目建成运营。开工建设陆港物流铁路专线、中航油集团储油库,建成水上锦都商业街、汽配城二期。深入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蔬菜配送中心,实现村级农资农家店全覆盖。加快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完善水洞沟、长流水等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黄河文化集中展示区,打造黄河东岸精品旅游观光带。开展“文化演出进景区”活动,举办文化旅游节,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高标准建设兴唐苑文化展示中心,完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配套设施,实现市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居社区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设立文学艺术奖励基金,培育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艺传承人,培养本土作家、书画家,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加大对文化大户、文体健身、社区自乐、广场文化等文娱团体的指导、扶持,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监管,净化文化市场。编制完成《灵武西夏瓷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抓好灵武古城墙、西夏瓷窑、水洞沟明长城保护维修。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各位代表,发展的重任、竞争的压力,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现既定的目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举措,以新作为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以新业绩顺应全市人民新期待。

我们将开拓创新,科学谋事。不断增强学习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赶超意识,用创新的思维冲破束缚、更新观念,用创新的机制激发活力、超前谋划,用创新的理念抢抓机遇、高点定位,用创新的方法破解难题、攻坚克难,力求在城乡建设上有大手笔,在项目推进上有大动作,在对外开放上有大突破,在改善民生上有大作为,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新跨越。

我们将真抓实干,高效做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评制,加大交办、催办、督办力度,坚持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跟踪问效抓执行、抓落实,以绩效引领导向、评定实绩、检验成果。坚持和完善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快速分解目标任务,量化到岗,细化到人,盯住大事、抓牢要事、办好实事,以实干求实效、以苦干求实绩。

我们将科学施政,依法办事。坚决执行市委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和风险评估等机制,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支持网络问政、微博议政,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使政府每一项政策、每一项决策都符合发展的要求、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我们将从严治政,勤廉干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大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违规案件。坚持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支出,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在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上,以清廉务实的作风、干净做事的政风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人民的期望时不我待,跨越发展的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在自治区、银川市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朝夕勤勉、高效奋进,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新灵武、率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有关说明及注解:

1、三排连通连通了市域内南干沟、东沟、西大沟三条骨干水系,形成一条横贯南北、纵连东西的排水水道,全长18.2公里,年节约引黄灌溉水量达380万立方米,保障2万亩农田灌水,提高了整个流域的防洪排涝能力。

2、农超对接: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搭建了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平台,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3、农村“五保户”: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的人员。国家对五保户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 。

4、城市“三无”人员:城市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人员。

5、五牙子章:即一块章被分成5瓣,分别由村民理财小组5个成员保管,每月定期对本村财务收支票据进行审核盖章。

6、社会矛盾排查四级调解网络:市、乡(镇)、村(居)、组(社区)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

7、政务服务“四级”网络:自治区统一规划建设纵向以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市、县(区)、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横向以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中枢,带动各厅局进驻中心窗口及其机关处室连锁运行的网络格局,从而囊括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有关服务项目,在全区形成统一规范、高效公开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8、“12336”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强市富民,建设和谐幸福新灵武,力争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两大战略”:兴工强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把握“三个关键”: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社会建设、加快民生改善;坚持“三个三发展路子”:工业发展壮大羊绒、再生资源、煤电化接续三大产业,农业建设以有机大米为代表的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以灵武长枣为代表的国家优质果品基地、以山草羊为代表的国家羊肉生产加工基地三大基地,城市展现唐韵、绒都、枣乡三大特色;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倾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聚集地、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市内陆开放核心区、黄河文化荟萃地、生态文明先进市、民族团结和谐模范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保持强劲态势,始终走在前列。

9、滨河新区:自治区、银川市按照“产城一体”、“全域银川”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以黄河银川段以东约125平方公里的区域为中心,围绕黄河自南向北贯通永宁、灵武、贺兰、兴庆区等连接区域,建设银川新中心城区,整个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

10、一院三馆一中心:电影院,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文化体育中心。

11、产城一体:指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互动发展,构建宜居宜业城市发展新格局。

12、社会保障一卡通:指将持卡人基本信息、个人状况、各类社会保险缴费情况以及劳动关系、公共就业、人事人才、金融服务等信息集成于一张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卡持有人,可在全区范围内方便、快捷地获取医保结算、信息查询、保险及金融事务办理等服务。

13、“33468”科技创新工程:构建完善3大创新体系:技术研发创新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3大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有机大米为代表的国家优质粮食加工基地、建设以灵武长枣为代表的国家优质果品基地、建设以山草羊为代表的国家羊肉深加工基地;培育4大科技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培育提升6大产业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羊肉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联动发展临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中突破8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在羊绒、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果蔬冷藏保鲜、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环境整治、防沙治沙等8个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突破和掌握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14、“三留守”人员: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

15、“5+1”信访工作机制:由市级领导、信访局、法院、司法局科级领导和新任领导干部共同接访,1个信访案件制定1套化解调处方案。

16、两区:今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是国家从全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出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决策。宁夏回族自治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级为单位的试验区。

1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国家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18、首问负责制:指在办公场所、业务柜台和公务处理过程中,首先受到来访、咨询或接待办事的中心工作人员,要负责给予办事或咨询一方必要的指引、介绍或答疑等服务,使之最为迅速、简便地得到满意的服务。
   19、“三公”支出: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20、现价:指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也称当年价格或现行价格,即产品和劳务在生产和交换时实际发生的市场价格,如:工业品的出场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

21、按可比口径: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以确切反映物量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灵武市2013年10件大事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务 内 容

1

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与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同频共振

根据滨河新区和综合保税区总体规划,制定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认真研究国家、自治区、银川市相关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启动建设临港经济区基础设施,重点布局和发展国际空港贸易、综合物流、生产加工、配套基础服务四大板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航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航空食品配送、航空货运基地等项目,规划建设中阿国际电器加工物流基地及电器商贸城。实施机场防洪沟工程,加快建设机场滨河服务基地二期工程。

2

实施生态移民二期工程

按照各项工作“一步到位”的总要求,建设生态移民二期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协调土地权属,建设移民安置房500套。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羊产业和高效生态节水农业。做好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宣传教育。力争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3

加快建设黄河金岸

编制《灵武沿黄发展规划》,建设黄河东岸旅游观光带。启动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加快水洞沟基础设施和长流水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完成黄河书院布展,鼓励和支持旅游景区配套建设灵武特色产品展销网点。建设文化展示中心、亘元黄河金岸梧桐湖文化旅游开发、世界水车博览园二期、建源阳光逸景等工程。开展“文化演出进景区”等活动,举办文化旅游节,推进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发展。

4

实施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规工程

科学编制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高新区扩规工作,规划建设轻纺工业城。加快羊绒园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促羊绒电子交易市场、羊绒及其制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加快金特尔羊绒深加工等入园项目建设。引进高档羊绒服饰面料等项目,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工艺水平,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扩增销售网络。力争实现产值120亿元。

序号

名 称

      务 内 容


5

大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

坚持精心设计、精品建设,突出唐韵风格,开工建设财税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公检法司业务用房、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中心、英才外国语学校。实施东干沟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出台宁东产业工人居住优惠政策,努力打造宁东产业工人宜居之城。


6

加快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启动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二期规划,启动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信息中心,健全西北废旧物资购销回收网络体系。力促合鑫6万吨再生铝、宝利达二期30万吨废污油精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引进北京澍和有色金属废渣综合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昌昊80万吨环保颗粒等项目。


7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抓好基层党组织“三配套”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服务群众、发展经济、维护和谐稳定“四个全覆盖”。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行“5+1”信访工作模式。深化“讲文明、守规矩、铸和谐”民风民俗教育活动,开展“幸福家庭”、“道德模范”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健全5188901“民声专线”服务平台管理机制,推行流动人口服务保障“一卡通”制度。深入推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


8

加快建设国家羊肉生产加工基地

深入实施羊产业铸龙系统工程,推广高效舍饲养殖和肉羊杂交改良技术,培育规范化优质羔羊高效舍饲育肥示范场30个、基础母羊良种繁育场20个,创建自治区标准化肉羊示范场8个,引进和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羊饲养量达到450万只。


9

加快建设以灵武长枣为代表的国家优质果品基地

实施长枣提质增效工程。扩大长枣种植规模,新植灵武长枣5000亩以上,标准化管理1万亩。开展“灵武长枣”商标专用权维护执法行动,力争灵武长枣证明商标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扶持培育2家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加强长枣储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红枣高Vc系列产品加工、5000吨长枣分选及保鲜等项目。完善“农超对接”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举办第六届长枣文化节。


10

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加快旧城危旧房拆迁改造,城市新开工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实施沿街建筑物改造工程。坚持规划建设与运营监管相结合,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健全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提升居民小区美化绿化层次,新增城市绿地20万平方米,打造亲水城市景观。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完善农村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灵武市2013年20件实事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主 要 任 务 内 容

1

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

发展蔬菜种植6万亩;支持建设蔬菜配送中心和标准化蔬菜市场,设立市区早市及蔬菜直销店18个,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平价菜。

2

发放老年人乘公交车补贴

为全市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100元公交车乘车补贴。

3

提高老年人生活补贴标准

全市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且无固定收入的城乡居民生活补贴月人均标准由95元提高到120元。

4

开展免费健康体检

为移民群众、在职在岗干部职工及50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体检;开展孕前妇女优生健康免费检查。

5

建设新区幼儿园

在新区选址建设幼儿园。

6

城市道路改造

新修改造灵白路城区段、湖滨巷东段、富兴路等城区道路9条6.7公里,完成枣园路北段、柳树巷等道路亮化3公里。

7

实施助残关爱计划

为全市2800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为全市700名肢体残疾人发放补贴资金;为全市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大中专院校残疾学生发放助学金;扶持160户残疾人家庭发展种养业和自主创业。

8

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

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9

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人均增加27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10

老旧小区供暖改造、绿化提升

实施利民小区、城市花园、中心花园等老旧小区分户供暖改造10万平方米、热计量改造25万平方米,提升老旧小区绿化层次。

11

保障性住房建设

建设保障性住房700套,改造农村危房386户。

12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新修改造乡村道路85公里。探索建立乡村道路管理机制。

13

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建设西湖社区、枣岗子村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个。

14

加大就业服务和援助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00人,新增城镇就业58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次。

15

实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

在有线电视盲区、生态移民点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10000套,解决群众接收电视信号难的问题。

16

推行社会网格化管理

在城乡社区设立为民办事全程代办点,实行部门办事网络与代办点衔接联通,实现网上办理。

17

实施社会救助提标计划

城乡低保、大病救助、五保供养、“三无”人员(含分散供养)救助标准分别提高10%、10%、20%、33%;为城乡低保、优抚对象、孤儿每户每年发放供暖补贴400元。

18

农村环境整治

对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两侧及周边村庄旧庄点进行集中连片整治。探索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19

吴灵公路郝家桥段改造

完成吴灵公路郝家桥镇段6公里道路硬化。

20

开展文化惠民行动

更换灵州广场LED电子屏。完善枣博园等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健身器材、音响设备。加大对文化大户、文化大院、社区自乐等文娱团体培育扶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