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索 引 号 640181-101/2021-00871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1-11-12
责任部门 灵武市发改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所属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所属“五公开” 决策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键词

关于灵武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20211112日在灵武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次会议上

灵武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灵武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也是在经历疫情后我市经济重回发展正轨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自治区和银川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排头兵,加快构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0亿元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5%,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以上,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100位,位列全国西部百强县市第27位。

(一)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做强做大三大产业。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晨宏20万吨再生铅资源化利用、中再资源40万吨废钢项目建成投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放大,预计2021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倍。绿色食品加工业壮大成势。蒙牛乳业乳制品生产建设项目、亿美乳制品深加工三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培育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7家、产品34个,昊王米业与浙江大学签属绿色食品产业院地合作协议,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不断向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产业焕发新生。浙江新澳、江苏舜昌等龙头企业入驻生产,爵派尔200万件羊绒针织、舜昌亚麻3万锭亚麻湿纺、4500万米纺织面料印染生产线技改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19家中小羊绒企业稳健复苏。

培育壮大五个特色产业板块。新型材料产业有序推进。规划先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马家滩新型材料产业示范区建设前期规划顺利启动。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布局。国电中兴韩家沟100MWp光伏发电复合、国电中兴复合100KV输变电工程建成投用,国本能源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储备一批互补式光伏项目,清洁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延长。高质高效种养业提质增效。五大基地”建设初显成效,粮食、瓜菜、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25.47万亩、4.5万亩、1.5万亩,“五优”粮食蔬菜基地达4.9万亩,现代养殖基地强势崛起,入驻养殖企业103家,预计年底奶牛存栏突破15万头,成为全区奶产业的重要板块。文化旅游业多元融合。“一核三带一廊”全域旅游布局基本形成,红山堡城址保护项目建成,成功入选宁夏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预计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7亿元。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引进建设汉庭、麗枫酒店,直播带货、网红经济引领消费新潮流,“约惠灵州”消费促进暨全民电商节等系列活动成效显著,预计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6.4亿元。

(二)改革开放活力不断释放。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与宁东、综保区、苏银产业园优势互补、协调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位居全区前列,全面推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四权”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行跨省通办、全区通办,持续推进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1312个事项“一网通办”,1115个事项“不见面办”,501个事项“即来即办”,企业开办3小时办结,“四减一优”跑出灵武“新速度”。招商引资精准发力。大力推行产业招商、生态招商、以商招商,全市“走出去”20批102人次,“请进来”79批381人次,实施北京国电中兴复合100KV输变电、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等招商引资项目22个,总投资121.6亿元,年度投资73亿元,申报到位资金59.3亿元,位列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第32位。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888.18万元,惠及企业60余家。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建成科研创新平台16个,培育科技型企业86家,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7%以上,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第90位。

(三)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扎实开展。古城遗址恢复、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和灵州大道、南薰路、中兴街、育才街、兴业路雨污分流等项目如期完工,新杜路口至白土岗段公路开工建设4G网络全覆盖,建成5G基站142个,市区道路机扫率达6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创城及城市提升十大惠民工程、居民小区十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共享单车引领新时尚,城镇化率提高到61%,位居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92位。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硬化乡村道路16.6公里,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1.01%,行政村通硬化路率、主要道路亮化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100%。苦咸水改水、养殖基地人畜饮水水源连通等工程全面完工,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率由93%提升至99%。中北村桑葚园、胡家堡“渔村”小游园、上桥村观光小游园成为乡村农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同发力、齐显效。灵武华电一期电厂封闭煤场、中科环保发电机组脱硝改造全面完成,建成区燃煤锅炉全部清零,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持续领跑银川。实施千吨万人农村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实现第三方运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东沟入黄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黄河灵武段实现Ⅱ类进、Ⅱ类出,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9%以上。植树造林17.1万亩,生态治理35.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0.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0%。

(五)民生保障得到全面加强。财政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10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城镇新增就业40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七幼、八幼等项目基本完工,枣博园博雅7人制足球场建成投用,幼儿教育“5080”目标超额完成,顺利创建市二中、五小、六小等自治区级“互联+教育”标杆校。市医院完成整体搬迁,“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上线8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信息。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36.7万剂次,建成2家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和6家哨点诊室。基层养老服务覆盖率达82.4%,黎明村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不断巩固,平安灵武建设不断深化,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涉黑涉恶“案件清结”,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八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及全域食品药品安全区等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村(居)民委员会换届圆满完成,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不断巩固。

2021年经济发展逐步恢复,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我市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二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重大项目接续不足,区域创新水平较低;三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支压力依然较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重碳倚能特征明显,污染防治任务依然繁重;五是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认真落实“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和“四个继续走在前列”目标要求,围绕构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推进产业发展“三化三转变”,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求实务实,坚持苦干实干,奋力谱写建设先行区和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灵武新篇!

分析研判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立足灵武实际,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以上,全面完成区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一)推动产业升级,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优化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围绕减量化、资源化目标要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产业链延伸、拉长上下功夫,力促中再40万吨废钢项目全面投产达效,实施10万吨铅酸蓄电池技术改造、固废综合利用一体化等项目,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取得更大突破。提质升级绿色食品加工业。依托养殖基地,形成鲜奶加工、冷链包装、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天津艺虹环保包装智能工厂建设,力促蒙牛乳业乳制品生产、亿美乳制品深加工三期扩建等项目建成投产,促进产业不断向集群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恢复重振现代纺织产业。加快推进嘉源、荣昌绒业破产重组,全力推进舜昌亚麻3万锭亚麻湿纺、4500万米纺织面料印染生产线技改、爵派尔200万件羊绒针织等项目投产达效,着力构建多元化布局、多链条并行的现代纺织产业格局。提档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探索利用采煤塌陷区发展风电、光伏等产业,重点实施华能、国能、华电等一批集中式光伏项目,养殖基地牧场、南湖中水处理厂等一批分布式光伏项目,华电共享储能电站等氢能、储能、风能项目,形成光伏为主、多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规划发展新型材料产业。立足宁东上下游产业链条,在上游原料供给、中间产品配套、下游废料处置等领域集中发力积极引进精细化工、先进高分子、功能纤维、绿色建材等新材料龙头企业,推动石沟驿建材小镇等项目落地。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种养业。打造国家优质米基地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创建水稻“五优”生产基地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0.74万亩、“五优”蔬菜基地2万亩,推进灵武长枣小镇建设,加快郝家桥镇特色瓜菜集配中心建设,实施饲草料应急储备中心项目、贺兰山农垦公牛育肥厂等9个养殖场项目。多元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恐龙地质公园景区提升、古城墙遗址恢复、果园村“农业生态园”、“百年老枣树保护及民俗文化村”等项目建设,扩大“唐韵古城·奇秀灵武”品牌影响力,聚力发展夜游经济,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特色民宿、休闲采摘,办好夏能蜜瓜观光采摘、黄河金岸文化旅游等乡村旅游节点活动,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繁荣活跃商贸物流业。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进晨洋物流配送中心、临港铁路专用线蒙牛支线、东塔汽车商贸物流服务基地、仓储物流自动化智能化技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2个特色街区,培育2-3个一刻钟便民消费圈,持续办好“农民丰收节”“消费促进月”“全民电商节”等系列活动,鼓励培育4家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扩大灵武消费品牌影响力。

(二)推进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高效发展新环境。提升招商引资精准度。围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进行驻点招商、叩门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加快落地一批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的项目,抓紧北京质子动力氢能储能产业等项目尽快落地,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实施科技强市行动,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8%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深化“才俊兴灵”行动,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引进,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动职教中心提档升级,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四权”改革,围绕“节水增效、盘活增值、降污增益、植绿增绿”目标,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项目、优质产业流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持续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模式,努力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三)推动统筹协调,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北区配套设施、2022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西苑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升东盛街等道路排水防涝设施,实施307国道集污管道项目,推进灵州大道西延伸段、灵胡路立交桥等项目建设建设5G基站180个,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5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本功能和基础设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新华桥粮油特色小镇项目,加快白土岗乡高标准重点小镇和胡家堡村、中北村、上桥村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泾兴村至西三村道路拓宽、养殖基地一二三区连接线道路拓宽、泾灵南北村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冬季清洁取暖等项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马家滩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处理终端建设等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

四)推进三大保卫战,实现生态保护新突破。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稳妥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施生活垃圾焚烧技改、宁东一期灰场闭库项目,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治理成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排水总干沟、大河子沟、东干沟、南干沟等重点河湖治理,实施边沟(水洞沟)水环境治理、中水回用、“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新建第五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处理终端建设项目,城乡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和85%,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确保入黄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Ⅳ类以上。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规划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4个,加快青圣、普道危废处置项目建设,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率均100%。争创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国土绿化工程。

(五)推动民生改善,探索共建共享发展新模式。实施“四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双创”行动,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争创全区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做好“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实施十四幼、十一小、七中新建项目及六中、一中教学楼改造项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农村、社区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项目建设,全面增强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实施中心敬老院改造提升、养老服务机构安全及适老化改造等项目,新增城区社会化老饭桌5个以上。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纵深推进“三无三好”创建活动。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升灾害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快全面依法治市进程,一体推进法治灵武、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进一步精准发力,奋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灵武市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和2022年预期目标

      标

2021计划增长速度%

2021预计绝对量

(亿元)

2021预计增长

速度%

2022计划增长

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

7以上

550


7以上

工业增加值

7以上



7以上

#市属工业产值



45


市属固定资产投资

8以上


8

7.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以上


8

8以上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5以上


4.5

4.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以上


7以上

7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以上


8以上

8以上

名词解释:

1.“1535”生态经济体系:指打造千亿级产业强市,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引领区、循环经济核心区、现代纺织产业聚集区、西部现代物流集散区、东部产业转移高质量发展承接区“五个区”,做强做大循环经济、绿色食品加工、现代纺织“三大产业”,做优做精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高质高效种养“五个特色产业板块”。

2.五大基地: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示范基地、草畜产业示范基地、设施林果产业基地、移民增收示范基地。

3.一核三带一廊:“一核”指全域旅游核心区,“一廊”是指历史遗迹探秘廊,“三带”指黄河金岸景观带、乡村旅游休闲带、沙漠奇迹体验带。

4.“四权”改革:指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改革。

5.“放管服”改革: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6.“四减一优”:是指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减费用、优服务。  

7.创城及城市提升十大惠民工程:指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出并组织实施的“停车难乱停车整治、推进城市双修及突出问题整治、推进第七幼儿园建设、以克论净深度洁净整治、城市水环境治理、集贸市场提升改造、城市垃圾分类处置、养老体系及文体娱乐设施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广泛化实体化运行、提升居民小区规范化建设”等工程。

8.居民小区十个专项行动:指在居民小区开展的物业欠费清缴、植绿补绿、治堵清淤及路面整治、停车位布局规划、拆违清障、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居家养老、电网线路整治、城市垃圾分类处置、政策法规宣教等十个专项行动。

9.5080:根据国家提出的2020年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0%的普惠目标,公办园在幼儿园占比原则上达到50%的结构性目标。

10.五位一体: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

11.四个全面: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四个继续走在前列: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对银川市提出的要求,即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要在加快推动先行区建设上继续走在前列,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要在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继续走在前列。

13.“三化三转变”:根据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同志调研灵武指示精神,灵武市提出实现“生产精细化、产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推动加工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产品从初级向高端转变、产业从前端向全链条转变”的产业发展思路。

14.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5.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指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

16.四大提升行动: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17.五项管理:指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

18.“双减”工作: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19.枫桥经验:指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新探索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社会治理经验。

20.“三无三好”创建活动:是指无越级上访、无行政诉讼、无刑事案件。基层治理作用好、平安建设效果好、法治保障服务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