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将灵武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环保,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3%,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市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8%,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95位、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97位、全国工业百强县第59位,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聚焦稳增长保安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坚持财政和金融协同发力,制定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全力增活力、防风险、强预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连续7个季度排名银川市第一、稳居全区第一方阵,连续11年荣登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市场主体发展向好。累计减降退缓税费2.9亿元,兑现各类产业奖补贴息资金1.8亿元,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2.32亿元,持续开展“入企问需、入企问困、为企解忧、助企发展”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123个,累计在册市场主体2.2万户,同比增长17%。安全防线更加牢固。严格落实“1+37+8”系列文件要求,创新推出安全生产“街长制”,排查整治风险隐患1.3万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7.1%、14.3%。在全区率先开通智慧燃气平台,安装燃气“三件套”超8万户,高效完成810公里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应急指挥视频调度中心建成启用,成品粮油应急供应网络全面覆盖,能源保供能力不断增强。
(二)聚焦强产业补链条,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推动“支柱产业”能级做强。宁电投等2个储能电站、华电等21个分布式光伏、中广核等4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GW,能源产业成为推动灵武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中再资源40万吨废钢、亿能230万台电子废弃物拆解等项目产能充分释放,循环经济产业再创新局面。蒙牛全球首座全数智化工厂打造乳品智能制造新标杆,中粮饲料、富杨食品、艺虹包装等全产业链百亿集群项目投产达效,中国(国际)乳业智能制造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新澳260吨精纺技改、舜昌3万锭亚麻湿纺扩能等项目有序推进,中国(国际)亚麻纺织大会、中国现代纺织大会显现“磁场效应”。推动“特色产业”量级做大。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奶牛存栏突破20万头,兴唐大米蝉联全国优质稻金奖,获评全国整建制推进良好农业规范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快闪嗨乐夜”“梦回灵州”等系列活动广受好评,全年共接待游客48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5亿元。开展“约惠灵州”“美丽灵武·邀您品鉴”等促消费活动,惠民资金拉动消费上亿元。发展壮大宁羴源、杞鲜堂等电商龙头企业,电商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全年网络零售额达56亿元、同比增长10%,获评全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优秀城市。
(三)聚焦抓项目扩投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投资质效不断提高。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核心、“五比”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严格落实重点产业包抓机制和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全年实施基本建设项目126个,年度计划投资113.6亿元,开复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83.2亿元,实现投资结构和质效“双发力”、基础设施和产业“双驱动”。紧盯政策导向、资金投向,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力度不断加大,“四争”工作成效明显,累计争取项目384个,上争资金31亿元。招商引资精准发力。围绕丰富壮大“1535”生态经济体系,建立产业“链长+链主”协同推进机制,制定重点产业招商图谱,大力推行产业招商、生态招商、以商招商,先后赴江浙沪、京津冀等区域“走出去”招商58批222人次,“请进来”考察145批932人次,中广核共享储能电站、新澳羊绒精纺等59个招商引资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到位资金100亿元,位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第23位。
(四)聚焦强功能提品质,城乡融合不断深化。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九大”攻坚行动有序推进,打通灵州大道、学苑路向西延伸段,全面完成古城墙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等项目,改造老旧小区2.3万平方米、雨污分流8.7公里,修缮路面和美化墙面8.8万平方米。新建5G基站199个,居民小区千兆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跃升至第80位。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92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35个。改造提升农村道路423公里,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提升至87.5%,成功创建自治区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示范县。打造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4个,创建国家、自治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2个,梧桐树乡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城乡融合优势彰显。打造城乡融合“1+1+5”示范样板村镇14个,实施保障性住房供热和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9万户,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镇河塔社区入选全国10大完整社区建设典型案例,成为全区唯一入选社区。灵胡路立交桥、国道307线与宁东铁路交叉工程建成通车,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五)聚焦促改革增效能,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六权”改革纵深推进。完成用水交易300万方,收储闲置水指标166万方,融资抵押贷款1700万元,盘活闲置土地1.2万亩,90家企业核定初始排污权2.15万吨,6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重点排放单位,山林资源政府回购经验入选全国地方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科技创新成效显著。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全社会R&D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9.3%。引进各类专家教授69名、高层次紧缺人才351人,5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百强乡土人才”。灵武奶牛、灵武长枣2个国家级“科技小院”相继获批,宁夏灵州奶牛科技研究院挂牌成立,体细胞克隆奶牛创全国首例,“飞轮储能-火电联合调频”核心技术获全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区县级规模最大政务大厅投入使用,可办事项增至1186项,网办率达95%以上。开通“优秀企业家”绿色通道,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网上办,开办时间大幅缩短至3小时内。连续三年位列全区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县级第一,获评“2023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
(六)聚焦促转型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严格落实“双碳”“双控”要求,交易排污指标24笔109.8吨,建成国家绿色园区1家,中再资源、昊王米业获评自治区绿色工厂,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扩绿低碳协同发展实践基地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20天,东沟入黄排水沟水质达到Ⅳ类标准,黄河灵武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进出,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100%、65.7%和76%;持续开展“无废城市”创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危废安全处置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68%、100%和95%。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实施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宁夏段支流及重点入黄排水沟生态保护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国土绿化5.6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至51.88%。
(七)聚焦惠民生增福祉,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就业形式总体稳定。深入开展就业创业促进年系列活动,举办“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49场次,培育创业实体447个,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74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4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2%。社会事业稳步推进。英才高级中学、十一小、十四幼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130个,建成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标杆校10所。圆满举办中澳女篮国际邀请赛、全国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全国青少年游泳大联盟决赛。完成中医院改扩建、基层医疗机构改造提升等项目,7个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610万元,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大至80岁以上全体老年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6.7%、77.1%。新(改)建基层文化设施14个,开展“文化惠民四送六进”等群众文化活动270余场次,入选全国第二批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市。治理水平持续向好。民法典公园被确定为宁夏黄河法治文化示范阵地,沙江村、新立村被确定为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刑事、电诈案件实现“双下降”,连续六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区)称号。打造银川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个,获评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单位。
虽然今年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一是产业结构依然不优,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产业整体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商品供给能级和水平不高、消费外流现象较为明显。二是投资增长压力依然较大,部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慢,开工时间低于预期。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资金、用水、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供需不平衡。四是民生领域存在短板,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相对缺乏,实现共同富裕任务仍然繁重。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全年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党代会和历次全会部署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振兴、生态优先、依法治市、共同富裕“五大战略”,不断丰富壮大“1535”生态经济体系,全力打造综合实力强、创新能力优、营商环境好、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样板市,争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排头兵,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全面完成自治区、银川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一)坚定不移抓转型升级,加速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强势推进工业扩规提能。加快实施国能灵绍直流、昆工新型铅炭电池、中广核离网制氢、永利2×66万千瓦煤电等项目,全力推进银星、丁家梁、高闸煤矿扩规提能,实施虚拟电厂、数字调峰等能源赋能工程,着力打造能源之城。充分发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优势,力促中再飞机拆解再利用、杰瑞邦达风电拆解等项目落地,全力打造国家级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市核心区。发挥新澳羊绒、舜昌亚麻“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引入高端精纺、成衣制造等产业链关联项目,实施新中绒羊绒针织数字化智能改造等项目,构建从原料运用到设计制衣为一体的现代纺织全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挖潜增效。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加快打造规模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推动蒙牛、富杨等乳制品加工企业稳产满产,打造全国一流优质奶源生产加工基地。力促丰盛5000万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全市奶牛、肉牛、羊存栏分别突破21万头、6万头和100万只。实施农业物联网提升工程,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基地2个、5G智慧牧场2个,规模化奶牛养殖管理数字化率达95%以上。持续推进服务业培优育强。加快推进长城非遗展览馆、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引进大中型现代商业综合体,布局提升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持续深化“约惠灵州”主题系列促消费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改造升级电商产业园,培育发展“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推进临港产业园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物流网络。
(二)全力以赴抓有效投资,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紧扣政策导向、支持方向和产业投向,谋划储备项目187个,年度计划投资287.1亿元,深入开展“四争”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其他上级资金,加大“跑厅进局”力度,确保年内争取资金30亿元以上。完善包抓机制,落实“五比”要求,提供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全流程全周期服务,力促94个基本建设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建设。持续抓好招商引资。瞄准产业发达、资源密集区域,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收益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聚集一群”的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全生命周期招商服务机制,塑造“投资灵武”招商品牌,提升“百强灵武”影响力,全年外出招商不少于30批次,谋划举办特色招商推介会5场次以上,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
(三)锐意进取抓改革创新,持续积蓄经济发展动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争培育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4亿元以上。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培育新型研发机构3家,实施成果交易转化项目2个以上。发挥“政府引才”和“企业引智”双轮驱动作用,以“项目+人才”方式精准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团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六权”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用水指标管控,建立健全闲置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拓展山林权融资功能和规模,推进碳排放权改革和排污权入市交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化碳汇新路径。推进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社会事业、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成立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打响“灵周办”特色服务品牌。搭建“银税”“银企”合作平台,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非禁即入”制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信用监管,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减负。
(四)持之以恒抓城乡融合,稳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持续推进城墙南北侧环境提升工程,实施民族街向北延伸段雨污分流、下白路内涝治理、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城市停车场地下人防工程等项目。提升中兴街、学苑路等路段绿化亮化水平,新增停车位1500个、5G基站60个、千兆宽带用户3000户,完成4个改善型住房项目,打造完整社区5个。围绕“一核两轴三区三点”规划,布局建设科创未来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加大重点移民村镇惠农助农、产业帮扶项目实施力度,力争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突破1亿元,百万元以上村占比超过70%。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交通物流、供电通信建设,实施抗震宜居农房改造、清洁取暖改造、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等工程,改造农村公路120公里以上,打造城乡融合示范村镇14个,建设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3个。
(五)不遗余力抓生态环境,不断厚植经济发展底色。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四尘”同治,开展道路扬尘治理和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推进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管控,持续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农村居民煤改电8000户以上,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严格落实“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河湖沟道水质监测预警,确保重点入黄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黄河灵武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六废联治”,扎实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废危废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3%。提升生态系统治理水平。实施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4平方公里,草原生态修复3万亩,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六)扎实有效抓民生福祉,充分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持续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培育创业实体300个,力争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3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以上。增强普惠性公共服务。加快七中、十五幼建设,新增学位1800个,建设信息化能力提升及试点校3所、劳动教育示范基地5个,新改建篮球场5个、足球场3个。实施市医院信息化升级改造、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等项目,推进市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争创全国基层中医院工作示范县。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1+5”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打造养老服务中心5个。开展“送戏下乡”、非遗展示150场,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巩固多元化基层治理。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八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持续推进“平安灵武”建设,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依法做好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持续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保持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持续稳定。
各位代表,现代化建设需要实干,人民幸福需要奋斗!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砥砺求索、团结拼搏、笃行不怠,奋力谱写建设先行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灵武新篇!
灵武市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和2024年预期目标
指标 | 2023年目标增长 速度% | 2023年预计 绝对量 | 2023年预计增长 速度% | 2024年计划增长 速度% |
地区生产总值 | 7以上 | 805亿元 | 9.3 | 7.5 |
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0以上 | - | 20 | 10 |
市属固定资产投资 | 12以上 | - | 20 | 13 |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6 | - | 47.1 | 0.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6以上 | 34.59亿元 | -2.89 | 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7以上 | 44033元 | 6.8 | 7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以上 | 21900元 | 8 | 8 |
名词解释:
1.“六权”改革:指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改革。
2.“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其中: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4.“三大保卫战”:分别指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5.“无废城市”: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6.“1535”生态经济体系:“1”是指打造千亿级生态经济强市;“5”是指建设生态环境引领区、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现代物流集聚区“五个区”;“3”是指做强做大能源产业、绿色食品、循环经济“三大产业”;“5”是指做优做精现代纺织、数智经济、新型材料、文旅康养、装备制造“五个特色产业板块”。
7.“链主”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较高的行业市场占有率、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力,能主导行业生态和资源整合的龙头企业。
8.“五比”活动:“五比”指春比开工、夏比进度、秋比成果、冬比储备、全年比质效。
9.“四尘”同治:指煤尘、烟尘、汽尘、扬尘治理。
10.“五水”共治:指强化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乡污水、农业退水治理。
11.“六废”联治:指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治理。
12.“一核两轴三区三点”:“一核”是指城市CID;“两轴”是指西昌街综合服务轴、河奇路产业发展轴;“三区”是指北部高铁站服务区、中部创新产业重点发展区、南部生态宜居区;“三点”是指枢纽会客厅、文创中心、康养中心。
13.法治政府建设“八大提升行动”:指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提升行动、政府立法质量提升行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合法性审查能力提升行动、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行政争议化解质效提升行动、乡镇(街道)法治政府建设提升行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