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传承治沙精神 共筑绿色梦想 ——白芨滩研学教育基地五月迎来研学热潮

信息来源: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时间:2025-05-30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五月的风,吹过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卷起的不再是漫天黄沙,而是莘莘学子求知的热情与绿色的希望。

五月份以来,白芨滩研学教育基地迎来了区内多所中小学校近3500名师生团队的研学热潮。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这片书写着“人进沙退”奇迹的土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沉浸式课程——三代人与一片沙、动植物生存奥秘、毅行沙漠、“中国魔方”、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及绿色宣言等,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生态文明大课,深刻感悟治沙精神的伟大传承。

三代人的坚守:一堂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课

研学活动伊始,同学们认真聆听着白芨滩三代治沙人的动人故事,回首平凡人平凡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那些“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铮铮誓言,那些与风沙搏斗的惊心动魄,那些看到幼苗吐绿时的欣喜泪水,让书本上的“艰苦奋斗”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泣。这堂特殊的“历史课”,在小小的心灵中深深烙下了坚守、奉献与传承的印记。

沙海砺行:脚步丈量艰辛 汗水浇灌意志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穿越沙漠治理对照区,用脚步丈量这片从“漫天黄沙”变为“希望绿洲”的土地。攀爬松软的沙丘,汗水浸透衣背,每一步都考验着毅力。途中,研学导师引导大家观察花棒、沙蒿等沙生植物的顽强生命力,讲解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固沙保水。当站在沙丘之巅,远眺由草方格锁住的沙丘和已成林的绿洲,同学们对“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治沙精神有了最直观的理解。徒步不仅是体能的挑战,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每一寸绿色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中国魔方”的奥秘:指尖编织绿色长城

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热情投入到草方格轧制的实践操作中。学习如何将一束束稻草按照标准铺匀并用铁锹扎入沙地,形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网格。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着防风固沙的科学原理,被誉为“中国魔方”。同学们蹲在沙地上,或两人一组,或小组协作,挥锹、铺草、压沙,忙得不亦乐乎。汗水混着沙粒从脸颊滑落,但专注的神情和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亲手“扎”下的每一个草方格,都是对“劳动创造绿色”最生动的诠释,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展览馆里的史诗:回望奋斗征程 汲取前行力量

走进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一部波澜壮阔的国家治沙史诗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丰富的图文史料、珍贵的实物展示、逼真的沙盘模型和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了中国,特别是白芨滩防沙治沙的艰辛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从饱受风沙肆虐的苦难历史,到以王有德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代治沙英雄的感人事迹;从传统治沙方法的摸索,到科技创新引领的智慧治沙模式;从局部治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飞跃……展览馆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和精神的殿堂,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的智慧和方案,民族自豪感和生态责任感油然而生。

亲植枣树下的誓言:汲取领袖力量 许下绿色承诺

在白芨滩,有一处意义非凡的精神地标——习近平总书记亲植的枣树。郁郁葱葱的枣树下,成为研学活动中最具仪式感的课堂。同学们肃立于此,聆听讲解员深情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白芨滩时对防沙治沙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与殷切期望。随后,同学们面向这片由无数奋斗者守护、由领袖亲手添绿的希望之地,庄严宣读“绿色宣言”。这一刻,领袖的关怀、前辈的奋斗与青少年的责任在此刻交汇融合,激荡起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枣树不仅是一抹绿意,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指引着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

薪火相传:在奋斗热土上播种绿色未来

五月研学热潮的蓬勃开展,是基地充分发挥五个国字号品牌优势,深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植枣树下绿色宣言”和“聆听三代治沙人故事”活动的设置,将红色基因传承、领袖嘱托与生态实践教育深度融合,赋予了研学活动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防沙治沙的科学知识,锻炼了体魄和意志,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种子深植于心。基地将持续优化课程,提升服务,努力打造集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于一体的一流研学品牌,吸引更多青少年在这片奋斗的热土上,汲取精神养分,立下绿色志向,共同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