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坚持多措并举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把田间的秸秆变“废”为宝,推动农业向可持续、可循环方向发展。
10月18日,在灵武农场种植地里,随着秸秆打捆机驶过,散落在田间的秸秆被吸入机器内部,经过旋转、压缩、捆绑等工序,一个个整齐的秸秆方块包被“吐”出,横七竖八地摆放在田地上。另一边,在郝家桥镇沈家湖村,玉米收割工作已经完成,拖拉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将粉碎的秸秆均匀地翻埋到泥土中,为土地提供养分。
草制品是将秸秆变“废”为宝的又一重要途径。在灵武市文武草制品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娴熟地往草编机中输送水稻秸秆,随着机器的转动,一片片编织好的草帘被“吐”了出来,实现了秸秆的华丽变身。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回收来的秸秆经过加工再利用将制成草袋、草帘、草绳等一系列草制品,销往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合作社每年需要的秸秆在6000吨至7000吨,这几天每天的进草量在140吨左右,预计40多天可以把这些秸秆拉完。合作社每年纯收入在10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灵武市文武草制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文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我市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紧紧围绕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四化”开展。截至目前,草制品加工、颗粒燃料加工、颗粒饲料加工等项目任务已超额完成,秸秆还田深翻、秸秆捡拾打捆现已完成60%,预计再有一周时间将全面完成,力争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
“我们将继续督促指导项目实施主体高质量完成任务,也将依托项目继续培育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持续完善秸秆利用技术模式,不断拓宽秸秆利用途径,推进灵武秸秆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真正实现‘秸’尽所能、变废为宝,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市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宝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