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产业,也是基础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城里乡下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在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建筑业也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整体规模持续萎缩,部分企业信心不足,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下面以灵武市为例,具体探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以及愿景、路径。
一、建筑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业对全市发展和群众生活影响是非常广泛、非常深刻的,与经济社会相互赋能、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一)建筑业是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1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1.9亿元,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二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占比仅次于工业的75.9%,仍然是县域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且越是经济下行,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托底作用越明显。
(二)建筑业是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品质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道路雨污分流30公里、老旧小区134个,建成美丽小城镇5个、美丽村庄23个,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居2021年“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92位。
(三)建筑业是带动就业增收、满足群众需求的重要基础。常年吸纳灵活就业人员2万人左右,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仅灵武养殖基地解决直接就业2400余人、带动人均增收近5万元。同时,职教中心、市医院迁建等民生项目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建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建筑业处于市场发展速度换挡期、体制机制改革阵痛期、产业转型升级缓冲期,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一)整体规模下降。2021年,全市建筑业纳税总额6453.5万元,占税收总额的5%,同比分别减少34.8%和37%;房地产新开工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3%,开发投资总额4.7亿元、同比下降12.8%。今年一季度,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9亿元、同比下降24%,房地产业增加值2亿元、同比下降9.5%,建筑业产业发展景气度持续下滑,面临融资收紧、规模收缩、效益收窄等问题。
(二)竞争能力偏弱。全市没有特级、一级资质企业,也没有带动作用力强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不仅难以参与外部市场开发和大型项目建设,即便在本地重点项目建设竞标中也不占优势,2021年近一半建筑企业没有生产活动。主要原因还是部分企业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缺乏生机活力,管理方式粗放、经营业务单一,整体规模小、创新能力弱。
(三)人才资源匮乏。建筑企业普遍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人才效应,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滞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全市24家建筑活动企业中,仅有管理和技术从业人员634人,其中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7人、二级建造师117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2人、注册造价师2人)。
(四)市场环境较差。比较突出的就是存在压价、垫资、拖欠问题,部分企业盲目压价竞标,不顾一切揽接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垫工程款、签阴阳合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乱象,严重影响建筑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和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不足的当下,全市经济仍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前行,必然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推动城市更新上展现更大作为。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城市北区配套设施提升改造、第五污水处理厂、熙玉园住宅等新建项目。同时,要持续推进“智慧灵武”建设,加紧布局规划5G基站、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融合提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平台。
(二)在推动乡村建设上展现更大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泾兴村至西三村道路拓宽、城乡公交综合停车场、农村污水处理终端、临河商业街民宿等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把农村真正建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三)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招大引强、优化结构,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2025年末产值达到千亿元。仅2022实施产业类项目112个、总投资2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9.2亿元,直接或间接为建筑企业带来很多机会。
(四)在推动民生改善上展现更大作为。2022年实施的民生项目18个、总投资10.6亿元,教育领域有七中、十一小、十四幼等建设项目,医疗卫生领域有互联网+医疗健康、市中医院改扩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镇河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社会保障领域有临河阳光御景康养、中心敬老院改造提升等项目。
四、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树立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抢抓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先行区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始终把建筑业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支柱产业来抓,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来抓,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产业来抓,解放思想、大干快上,全力推动建筑业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一)立志高远求突破。企业家是城市发展的顶梁柱,要立志高远、苦练内功,眼观大局、勇开新局,按照市场需求调整适应突破,打造“灵州建造”建筑行业品牌。建筑企业要进一步提升资质、夯实实力、拓展领域,积极“走出去”参与重点项目、标志性工程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和营业利润。创新运营管理、利益分配模式,加强与村委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合作,走与自身资质、能力、规模相适应的路子,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二)转变作风优服务。政府部门做好引导,持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好建筑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金融支持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大力践行“严细深实勤俭廉+快”的工作作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试行建设工程企业和个人电子资质资格证书,落实减税降费和资金扶持各项政策,及时为建筑企业纾困解难。
(三)强化督查提质效。把项目作为督查重点,通过考核“指挥棒”作用,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形成全市上下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按照“五比”活动要求,靠前服务、主动协调,对照年初制定的开工施工计划开展常态化督查,及时帮助解决手续办理、材料运输、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力促项目早日开工、加快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企业培育引进各类人才,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四)严格纪律守底线。树牢底线思维,增强法治意识,坚决防范未批先建、化整为零、应招未招等问题,严肃查处招标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的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杜绝敷衍了事不作为、不推不动慢作为、任性决策乱作为等现象,把项目工程真正建设成精品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引导企业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生产管理上,合法经营、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