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灵武市四项措施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信息来源: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1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今年以来,灵武市紧扣“1+1+5”城乡融合示范创建要求,深学实践“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探索“四找四定”路径,奋力在城乡融合示范引领中打头阵、当先锋。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19亿元、同比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领跑全区。

一是以产业项目为引擎,力促融合示范现“城”效。今年以来,灵武市统筹各类资金1680万元用于支持创建示范村镇,谋划实施各类项目142个、计划投资6.06亿元,农旅融合中蕴含的“新”动能。争当绿色发展“先行者”。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行动,建设设施温棚215栋,收回盘活1.2万亩撂荒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3.17万亩,现代高效农业潜力持续释放。激活智慧转型“动力源”。创新应用云计算、5G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工业4.0高标准的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为全球乳业数智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奏响文旅融合“交响曲”。深入挖掘辖区生态、农业、文化资源,培育壮大渔乐营地、三产融合园、“饶有兴渠生活圈”、“渔悦河湾”等特色旅游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城乡资源互补、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是以人才引育为支撑,力促融合示范有“城”果。科学制定“1333”乡村人才工作思路,形成“人人竞相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乡村振兴人才格局。实施“鸿雁工程”。先后与宁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攀亲结缘”, 引进42个人才团队311名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头雁工程”。创新开展“人才兴农”行动,选派23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入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举办培训800余场,解决技术问题5000余个,做优农业技术服务。实施“雏雁工程”。聚焦农村本土人才培养,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培养电工、焊工、繁育工等农村专业技能型人才200余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储备新生力量。实施“归雁工程”。建立完善返乡青年人才就业联络和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吸引40余名返乡大学生和生产经营人才创业展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实施“智雁工程”。发挥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振兴智囊团,吸纳培育致富带头人70余人,吸引企业入驻10家,促成农产品订单8.75亿元,群众增收3000余万元。

三是以文化品牌为载体,力促融合示范见“城”绩。立足乡村农耕文化、渔乐文化、岩画文化、长枣文化、长城文化等资源,深入挖掘乡村人文价值,推动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促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组织建设、城乡融合等资金727万元,整合农业和乡村资源,拓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二道沟特色养殖及垂钓观光产业项目及壮大村集体经济--龙虾养殖棚项目,为旅游业注入活力和生机。持续壮大乡村特色旅游经济。聚焦乡村旅游重点村提质增效旅游项目,依托文化旅游节,打造乡村旅游打卡地,深挖岩画文化和黄河金岸观光带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岩画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庄,建成“渔悦湾乐园”,打造集水产养殖、休闲垂钓、亲子互动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基地。

四是以生态振兴为基调,力促融合示范显“城”色。积极探索通过“农户+村集体+企业”三方合作模式,精心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经济优势。乡村景区化,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打造以中北村、上桥村为代表的生态振兴特色村,集聚放大桑葚、长枣等经济生态优势,做足做好“生态+”农文旅融合文章,力促农田变景点、乡村变景区。发展特色经济,点亮群众致富路。实施“生态康养”示范村项目,为农户原址翻建二层别墅,变闲置资源为经济资产、增收资源,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宜居宜业更加和美。壮大产业优势,铺就乡村幸福底色。实施长枣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建设、瓶装水生产线项目等项目,新建设施温棚、牧光互补特色养殖场,成立机械工程服务公司,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强村富民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

分享到: